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政策文件 >> 内容
 
2001年-2005年常州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发布日期:2014-08-27 浏览次数:  字号:〖
 

        “十五”期间,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城市化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贯彻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实现“十五”目标的重要保证。
        
  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十五”期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2001年-2005年常州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的中心工作,坚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服务。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增强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履行岗位职责能力,能够担当常州新世纪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工作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根据“十五”时期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着重于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着重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和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重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2)注重培训质量的原则。着眼于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把握各级各类干部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方案。精心编选培训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从严治学,加强教学管理,健全考评制度。
   
  (3)培训与使用结合的原则。全面认识教育培训与干部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在职定期进修的制度,把干部理论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4)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改革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及方法,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计划调训、自主参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社会教学资源。

  二、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1、主要任务

  遵循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围绕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锻炼、业务能力等方面,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级各类干部的在职学习和脱产培训,突出干部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率先垂范作用。

  坚持对广大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把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要重点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同时精读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部分重要著作,特别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切实加以运用,提高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现实问题的本领。
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把依法治国、反腐倡廉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巩固并扩大“三讲”教育、“三个代表”教育的成果,开展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党员干部中深入进行党的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政治法律和依法行政教育、反腐倡廉和艰苦奋斗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教育,使广大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具备法制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凝聚群众的人格力量,发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坚持抓好干部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改善专业、文化结构。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世贸组织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学习外语、计算机应用以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国际国内若干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以及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讨论,努力使广大干部精通本职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干部学识层次,改善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以国民教育学历为主,结合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加强干部学历培训,到“十五”期末,45岁以下的党政机关干部均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其中县处级干部原则上应达到本科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要占45岁以下县处级干部的20%以上;市级机关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应达到60%以上,辖市、区级机关应达到30%以上;乡镇、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低于50%。

  2、具体要求

  (1)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党政“一把手”的教育培训,要围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来安排。每年举办一期“一把手”专题研究班。坚持县处级领导干部每5年内脱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其中参加省、市委党校脱产进修1个月以上不少于1次;“十五”期间,每年安排县处级干部不少于150人,分别参加省、市委党校进修班、专题研究班和其他班次的脱产进修学习;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切实抓好领导干部的在职自学。同时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专题培训。

  (2)年轻干部教育培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围绕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力度。“十五”期间各级党校、干校和其他培训基地重点培训后备干部不少于900名,其中县处级后备干部不少于200名;依托高校对年轻后备干部进行学历提高培训不少于200名,其中培训有较高外语水平和法学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后备干部不少于100名;组织100名左右优秀后备干部赴境外进行短期强化培训,着重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开阔视野,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3)国家公务员和参照管理人员培训。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的要求,继续开展好公务员的初任、任职培训,各类培训班每年不少于两期;同时积极开展公务员的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的进修和轮训;积极推进MPA培训。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目标,广泛开展普通话、外语、计算机、法律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十五”期间,45岁以下的干部都要取得省颁发的外语初级以上水平、计算机中级以上水平合格证书;结合机构改革,积极组织好定向培训。

  (4)企业经营管理干部培训。继续开展工商管理职业资格培训,推进企业经营者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分期分批举办企业信息化知识培训,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和企业信息化进程。按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逐步开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分类培训;大力推进MBA、EMBA培训工作,“十五”期间培养总数不少于100名。有计划地选派100名左右年纪轻、有发展潜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境外进行工商管理短期培训,选派10名左右高层次优秀经营管理者到境外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中长期培训,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

  (5)各类科技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培训。继续抓好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政治理论培训。“十五”期间,所有“省333工程”和“市831工程”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都将进行政治理论轮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对“十五”时期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委托高校培养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0名;委托高校举办各类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班不少于10个,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不少于30名,工程硕士不少于300名,进一步优化全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结构。

  (6)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其他政法干部的教育培训。根据实施“依法治市”方略的需要和政法队伍建设的状况,由市委政法委会同有关政法机关负责对政法干警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增强大局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政法队伍的素质。依据《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强化法官、检察官和警官的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精通业务的政法工作领导干部和高层次的法律专业人才,优化政法队伍的人才结构。

  (7)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乡镇、街道、村等基层干部,加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的教育培训,以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群众路线、政策法规、无神论等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要结合外向型经济、区域经济、社区建设、生态环保、小城镇建设等进行专题培训。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在“十五”期间脱产培训一般不少于2个月,其中在各级党校脱产培训不少于1个月。

  (8)妇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依据“十五”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各类干部特点分别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培训规划。

  三、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科教兴市”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体系,把2001年-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切实加强领导,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健全和充实各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职能,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制度,制订总体规划,落实年度计划,逐步形成依培训类别横向到边、按管理权限纵向到底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全面落实。
   
  2、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高我市综合实力,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定》精神,制定《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扎实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在领导干部中确立学习、学习、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学习表率作用,使领导干部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率先垂范,带头学习,通过深学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学习,从而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
   
  3、围绕实施“十五”计划,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十五”期间,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提高干部素质的实际需要,重点抓好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对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培训,着力抓好中青班教学和管理;围绕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及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办好各类专题研讨班,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借鉴国外领导人才培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加大国际合作培训项目的工作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出国培训质量。

  4、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满足各类干部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培训网络。切实加强党、干校和其他干部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境外新的培训基地;加快党、干校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市级党、干校实施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实现网上教学,并与省委党校和在常有关高校联网,辖市党、干校实现电化教学培训。深化教学改革,形成规范化和模块化的教学方案和教学体系;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完善和充实兼职师资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党校主班次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制度,建立培训资格认定和培训质量评估机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及其他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目前较为成熟的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起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满足各类干部全面提高素质的需要。

  5、强化干部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领导干部定期脱产轮训、进修制度;借鉴“三讲”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进中心组学习,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和举办讲座,进一步完善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强化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关于建立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并把培训、考试和考核结果作为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和选拔任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6、鼓励干部参加国民系列学历教育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鼓励干部参加国民教育系列专升本和双学历教育,鼓励和支持干部报考国家认可的在职研究生;对业余、自费参加正规学历教育并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将按照学历学位教育管理有关办法给予一定的奖励。“十五”期间,有计划地开展外语、法律和计算机等技能性培训,组织领导干部和鼓励机关干部参加全省计算机和外语等级考试。按照干部培训管理规定和学历学位管理规定,加强对各类干部培训的宏观管理。
7、重视干部培训工作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和培训规律的研讨,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各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以创新精神去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推进干部培训工作不断发展。

  8、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地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对教育培训基本建设和经常性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干部培训规划各项任务的完成。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参照本规划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创造性地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中共常州市委
                              2001年12月27日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