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政策文件 >> 内容
 
中共江苏省委印发《2003—2007年江苏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的
发布日期:2014-08-27 浏览次数:  字号:〖
 

       
各市、县(市、区)委,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党组(党委),省各直属单位党委:

  现将《2003—2007年江苏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今后5年,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实现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目标,关键在党,关键靠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领导和执政的根基。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两个率先”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努力开创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快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各市、县(市、区)委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本《规划》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省各有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的精神,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每年要将《规划》实施的情况向上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报告。


                              中共江苏省委
                              2003年12月17日
       
           2003—2007年江苏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  2003一 2007年江苏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为主要内容的。强基工程”,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面推进确保“两个率先”目标的全面实现。
   
  2.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牢牢把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并贯彻到基层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坚持严格党的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弘扬正气,反对歪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研究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和积累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主动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需要。
   
  4.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必须牢牢把握十六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抓住重点,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狠抓落实。既有工作的目标、要求与思路,又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从今年起到2007年底,通过实施“强基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努力使全省基层党组织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 的目标要求,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主要目标是: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坚决贯彻。大多数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目标。(2)基层党员于部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带头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45岁以下的达80%(其中35岁以下占30%)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0%。村党组织书记年龄45岁以下的达70%,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达9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50%。(3)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经济薄弱乡(镇)、村的重点帮扶取得阶段性成果;有一批“小康示范乡(镇)、村”和“现代化示范乡(镇)、村”。(4)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各种组织配套建设全面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农村社会稳定,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二)国有和集体企业党的建设
     
  (1)国有(集体)独资和控股公司普遍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企业内部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2)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发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3)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4)停产、关闭、破产和困难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改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新的改进和加强。
   
  (三)城市社区党的建设
     
  (1)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功能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2)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工作者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明显改善,成员素质普遍提高。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联系群众、熟悉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加快。(3)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水平明显提?高。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网络化、产业化逐步推进,社区事业较快发展。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4)社区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创建20个省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市、县(市、区)都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
     
  (1)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力争使职工人数在5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员、100名以上的企业有党组织,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都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正式职工25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员制度、(2)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守法经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并富有成效。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工作扎实开展。(3)党建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党组织制度健全,体现党章要求、符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的新制度逐步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业主、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机制逐步完善。(4)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创建30个省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市、县(市、区)都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
   
  (五)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等领域党的建设
   
  (1)机关党的建设有新的加强,围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明显转变,党组织的监督作用明显增强。(2)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系(院)党组织与基层党支部建设明显加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中小学校党组织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2)科研院所党组织进一步健全,有效地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4)具备条件的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普遍建立起党组织,隶属关系基本理顺,党的工作得到加强。(5)创建1O个省级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六)党员队伍建设
   
  (1)理论武装取得新成果。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成效显著。(2)发展党员工作取得新成绩。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进一步改善,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注重把符合条件的高校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及时吸收到党内来。每年发展的新党员中,35岁以下的占7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妇女占25%以上。(3)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以及在重大政治斗争和同自然灾害斗争中的紧要关头,党员发挥重要作用。农村具备劳动能力的党员基本掌握l-2门实用技术,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4)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对农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等实行分层分类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健全,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党员队伍吐故纳新、自我纯洁的机制逐步形成。
   
  三、主要措施
   
  1.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力。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千部队伍建设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组织广大基层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努力做发展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人、廉洁奉公的清白人。建立健全由政治理论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构成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干校及其他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用5年的时间,将全省基层干部轮训一遍。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改革和完善选拔任用方式,真正把“做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村党组织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领导班子。提倡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兼任村委会主任,鼓励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拓宽村级组织选人渠道,加大后备于部培养力度,加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乡镇党委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继续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理顺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努力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新机制。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做好机关党组织书记选配、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机关党组织的工作水平。按照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加强高校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教兴省的需要,优化科研院所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改革选人用人制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2.以保持先进性为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为契机,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精心组织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在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取得新的成效。
   
  创设党员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在农村,深入开展“双培”、“双带”、“设岗定责”等活动;在城市社区,广泛开展“党员服务区”、“党员一帮一”、党员再就业“双带”行动等活动;在企业及各行各业,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使广大共产党员在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党员学习培训机制,大力发展电化教育,构建面向基层党员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使党员经常受教育;健全党员发展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严把入口关;建立健全党员队伍的自我纯洁机制,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认真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健全和完善党员监督管理机制,研究和制定对离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和失业职工党员、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的办法,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员监督管理机制。
   
  3.以“强基工程”为载体,广泛开展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活动
   
  在农村,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走村稳定,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党建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在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企业,紧紧围绕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生产经营,开展创建“五个好”企业党组织活动;在社区,紧紧围绕推进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开展创建“五个好”社区党组织活动;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党的基层组织及其上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各自的中心任务,从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开展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活动。同时,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及时进行整顿,限期改变面貌。通过上级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的上下联动,激发基层党组织争先进、创一流的内在动力,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基层、打基础的责任意识,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4.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健全力,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联创”机制。巩固和发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积极探索“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和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立健全农打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关系。规范农村、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程序。完善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制度。
   
  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基层党组织监督机制。健全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程序和办法,形成完善配套的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完善厂务公开制度,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职工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行使民主管理权利。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制定严格的党内生活制度,对行政领导中的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重点要加强对管人。管财、管物的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和教育。
   
  建立健全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的保障机制。以保障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积极试行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完善差额选举办法,探索在基层党组织进行直接选举。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保证党员民主权利得到落实,保障党内决议决定更好地体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
   
  5.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党建工作思路。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的组织工作体系,健全新的工作制度,拓展新的工作领域,形成新的工作格局,不断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指导,每3年召开一次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工作交流会,并设立“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评比先进,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进一步推动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
   
  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在继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同时,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工作方法。改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党建工作水平。通过5年的努力,每个市、县(市、区)都要建立“党建网站”或站点,积极探索“网络党建”的新路子。
   
  创新党建工作制度。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深化改革,对已有的党建工作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要对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并把好的经验上升为制度。对党建工作的新领域,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实际,以党章为依据,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党建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负有重要责任,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1.强化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常抓不懈。健全市、县(市、区)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责任制,市、县(市、区)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市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县(市、区)委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常委会、届期内至少召开一次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2.健全目标考核制。各级党委都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订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实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合理确定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与内容,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并把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干部选拔任用、物质激励挂钩。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市、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及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3.抓好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搞好统筹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以农村、城市社区、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拓宽党建工作新领域,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党委班子成员和政府党员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举措。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督促检查,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4.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对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研究,定期检查,协力推进。市、县(市、区)委应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或协调小组,加强工作力量。在改革中,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规定,设置和保留基层单位的党务工作机构,配备党务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努力创造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