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局 摘要:本文主要就常州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阐述了常州建设高职基地的背景和条件、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与常州经济发展的关系、常州高职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常州高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常州 高技能人才 培养 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来的教育形式,它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满足现代制造业基地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步伐,2001年前后,经省教育厅批准,常州市6所中专校整合升格成立了5所高职院,2002年起,常州市整合6所院校资源,兴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大学城”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在200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长周济带领全体会议代表实地参观,对常州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陈至立同志勉励常州高职基地要建设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的“领头羊”。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举措。下文就常州发展高职教育、建设高职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具体阐述。
一、常州建设高职基地的背景和条件
1、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布局调整,催生了常州的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加入WTO,即融入了世界经济大潮,必将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为了适应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我省提出了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常州市委、市政府也相应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2001年,省教育厅提出“统筹全省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组织专家组对全省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考察,将基础较好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升级,全面启动发展江苏的高等职业教育。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原来只有常州工业技术学院一所。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行业办教育的体制调整,常州轻工职大和机械冶金职大成建制并入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重组后的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常州工学院,由专科升格为本科。这一调整提升了常州高等教育的层次,同时也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腾出了宽广的空间。
2、良好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为高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常州市拥有国家级、部省级重点中专校8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中均首屈一指。在专业门类上,各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无线电学校、纺织服装学校、化工学校、建材学校、轻工学校、机械学校、会计学校、财经学校等;在办学层次上,1996年,无线电学校、轻工学校等经省教委、省计委批准,成为江苏省首批试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试点学校,其中轻工学校成为全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协会的副会长学校。同时,常州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常州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3、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职教育,高职基地应运而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常州较之周边城市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常州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空缺,也缺乏知名度。常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对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这些中专校的升格,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并直接参与中专校升格的全过程,并决定以此为契机,大力提高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00年到2002年,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6所中专和1所成人高校升格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经多方论证,借鉴上海等地的办学模式,作出了整合高职院资源,举大市之力兴建富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大学城”的决策,并立即得到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高度赞赏,得到筹备升格的中专校的支持,也得到升格考核评估专家们的认可。常州“大学城”选址武进区,占地6000亩,于2002年10月破土动工,2003年9月就完成了56万平方米的建设,实现了1.8万名学生按时入驻的目标。
二、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及与常州经济发展的关系
目前,常州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除入驻大学城的5所,另一所为民办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开始招生)。另外,还有江苏城镇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和铁道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五年制高职,常州工学院举办部分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据统计,在常高职类学生总数有4万人,其中大学城5所高职院高职学生达31839人,占常州高职学生总量的80%。从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大学城各高职院的专业,按不同名称统计的有137个,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化工、计算机、自动化、汽车、建筑、纺织服装、设计、旅游、财经(市场营销、财会、商贸)、文秘、英语、环保、管理等16个门类。以下着重对大学城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进行阐述。
第一从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看。常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机械、纺织、电子、化工等,而这些专业是大学城各高职院的“支柱专业”,有些更是这些高校的长线、特色专业。如信息学院的电子专业、纺院的纺织专业、工程学院的化工类专业、机械学院的机电专业。这种高职专业与产业方向的吻合,是常州职业教育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今后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从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就业趋向看。2004年,常州市高职类毕业生近6000人,其中大学城5所高职院近3000人,占常州高职类毕业生的50%。从这些学生的生源和就业趋向看:据2003、2004年调查情况,在常高校5年制高职的生源30%来自常州,全日制统招三年大专只有5—12%的生源来自常州,而毕业生的就业趋向,50—60%是面向常州的企事业单位,其余在苏州、无锡及江苏其他地方,少量到上海、深圳等地。按毕业生的50%在常州就业测算,2004年约有1500名毕业生在常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高职院毕业生能在常州成功就业充分说明了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职院培养的学生也为常州及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支撑。2003年,大学城各高职院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全部在98%以上(全省同类院校03毕业生就业率为79.4%),04年毕业生就业率6月份统计已经达到60%。
第三常州高职人才需求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根据常州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常州市人才工作会议制定的“2010年实现6大人才高峰”的建设目标,需要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培养6000名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同时,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出:通过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招聘新毕业生等途径,要使75%左右的技术工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要加快实施三年3600名新技师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程,实现职业技能鉴定数量逐年比上年递增20%的目标,力争使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常州经济发展对未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量的要求,更提出了质的标准。随着常州工学院专科人数的减少,以及高职院从中专到高职转变的完成,预计大学城各高职院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数将逐年上升,在校学生规模数为6万,2007年高职毕业生将达2万人,占常州高职毕业生的80—85%。如果仍按50%在常州就业测算,就业人数将达7500人,其中的优秀者将成为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大多数将成为今后常州企业中的技师、技术工人。当然,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客观上受制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主观上却取决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规格、层次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目前,常州工学院和大学城各高职院都在积极探讨研究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三、高职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明确办学思路,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都是从中专升格,面临着从中专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方位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能否确立合适的、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为做好这项工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对大学城大部分院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同时,大学城各高职院在建立之初,从干部到教职工全面开展专题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学的要求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学习研讨中提出:高职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普通职业学校,既不能照抄照搬高校的一套,也不能停留在原来中专的一套,既不能吃本科高校的压缩饼干,也不能食中专校的发面馒头。工程学院明确提出要彻底转变教师中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教育教学改革面向产业、职业和岗位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由中专升格后全方位转型,难点是逐步摒弃中专教学痕迹,建立符合高职培养规格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此,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提出明确要求: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大学城各高职院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1)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离开经济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为把住经济发展脉搏,大学城各高职院都建立了调研制度,每年都组织专业调研小组到常州以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业,常年不断地对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提供第一手依据。四年来,信息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共设置拓展专业达46个。常州轻院定期对常州地区的企业进行数控人才需求的就业岗位情况调查,积极扩大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等方面数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系根据市场需求增设了四年制双专科专业,同时将三年制专业调整为“2+1”。常州信息学院根据市场需求,明确提出削减相关文科等专业,提高先进制造业服务的专业比例。纺院对用人单位关于专业设置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结果满足率达64%,基本满足和不满足为36%。正是这种基于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使常州高职院的毕业生保持高就业率,招生中填报第一志愿的学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2)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是突出“职业性”,区别于一般中等职业教育的是体现“高等性”,如何把握“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度,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难点。这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常州高职基地各高职院校确立的教学原则是:“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即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于实践课,根据技术的职业性、技能的岗位性尽可能增加教学时数,最大限度提高职业技能。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原有的实践环节作精心梳理和研究后,构建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3个层次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每个层次各起什么作用,由哪些环节组成,各环节又起什么作用等,从而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实践)指导书、CAI课件和硬件设施等,同时注意加强各实践环节在逻辑上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在实践中,各高职院的实践性环节课与理论课课时比平均达到1:1,个别专业实践性环节课时总量甚至超过50%(最低不低于40%)。纺院进行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工作需求度调查显示,满足59%,基本满足35%,不满足为6%。
在实践为重的教学原则下,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全面开放实验室,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科技实践、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从过去单一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考评,从过去单一的根据文化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转变为着重依据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来衡量学生。常州轻院明确规定:凡在市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的,奖励1~5个学分,以激励学生重视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3)推行“订单式”培养,实现零距离就业
为使高职毕业生更好地与职业岗位相贴近,学校密切联系企业,开展就业岗位调研,根据岗位需求推出专业和课程,学校对企业需求批量用人的,在学生进校之初,直接根据“订单”,开设专门课程和实践课程,学生实习直接到“订单”企业实习,这些毕业生到岗后,无须再培训就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
3、强力推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实践为重观念的直接体现在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化,社会公认是获得国家劳动和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大学城各高职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行学生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制,将毕业生取得专业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作为取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各院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就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职业技能的应知、应会具体要求列入教学模块,建立相应的试题库。目前,除个别专业无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外,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做到至少持有一张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不含计算机证书)。此外,学校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取得多张职业资格证书,甚至取得高级资格证书,还为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专门开设辅导班,利用节假日进行教学和实训。轻院50%的学生毕业时持有两张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多同时持有导游、客房、餐饮、市场营销多张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实践为重、能力为本的高职培养模式的实现,从而为学生的高就业率创造了条件。
4、全力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基地
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大学城各高职院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加大对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常州轻院在2003年投资600多万建立数控原理、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电器控制、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单片机、可编程程序控制器等专业实验室。今年,该院继续投资350万元,专门用于添置数控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目前,各高职院的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都在20个以上,其中常州纺院校外实训基地就达49个。为提高实训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满足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动手能力实践的要求,机电学院电气系尝试所有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并确保有指导教师现场指导。
作为常州高职基地最具特色的亮点,便是即将动工建设的高职实训中心。该中心的规划方案包括实验中心、研发中心、实训教学楼、技能鉴定中心等,投资总值2个亿,土建将在年内启动,设备已经按专业需求在调研采购中。该中心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最大项目,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硬件保障。
5、大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近几年来,大学城各高职院通过社会招聘、送教师出去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等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今年,常州高职基地5所院校一次性组织近40人专业教师赴香港进行为期两周的职业技能学习。目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达到40%,机电学院双师型教师达60%以上。轻院以培养数控人才为特色,着重在数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该专业配有教师5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17人,双高(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人才9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高职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四、高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1、关于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全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常州的高等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大学城5所高职院招生总数2002年4100人、2003年为9700人,2004年达20000多人(全国高职招生98年43万,2003年200万,规模扩大速度高于全国高职),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超出了办学条件和基础所能承载的水平。
首先是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以2003年的生均占有教学仪器设备统计为标准,只有2所高职院合格。
其次是师资队伍建设严重跟不上办学的需求。据统计,目前高职的师生比最低的为1:22.5,最高的达1:36.5,几乎只有国家标准的一半 (附师生比原始统计数据,非正式在编人员及外聘兼职教师未统计在内)。
院校 高职生数 中专生数的60% 师生比 信息学院 7235 904 1:22.5 纺织服装 6400 1304 1:36 工程 6735 3272 1:36.5 轻工 6028 2009 1:36.3 机电 5441 1932 1:28.5
由于教师严重不足,许多课程乃至专业课不得不以大班形式组织教学,教师的周课时许多在20节左右。教师疲于应付上课,势必影响备课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往往成了口号,个别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尚未完成,由于师资、宿舍不足,不得不提前将学生放到企业去实习。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办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也不符合教育的办学规律。在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竞争实力,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反会给常州的就业市场带来压力。
目前,省教育厅已经启动对高职院校推行评估制度,将对高职院的软、硬办学条件进行全面评估,推动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办学标准。各高职院要尽早根据标准,配备必要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严格控制办学规模,保证办学质量。
2、关于投资渠道多元化问题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是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大学城各高职院新校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巨大,还贷、还息负担不轻,只有投资主体多元化,才能改变学校资金压力状况,学校建设能社会投资的要尽量让社会建,社会有意向投资教育的政府要积极鼓励,以减轻政府教育投入的压力。
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教育要全面从3年制向2年制转变,数控等专业已经开始试点。对此,大学城各高职院反映强烈。3年改成2年,由于毕业实习半年、以及新生进校时的开学教育、军训课时的不可减少,导致原来用于教学的时数将减少40%,作为刚刚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必须大幅度调整。从目前调整的情况看,由于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比较刚性,特别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实践环节课时几乎不能再压缩,这样压缩的课时集中在基础理论课甚至部分专业基础课,人文类的课程更是不得不毫无保留地砍掉,这样的调整,使高职的“高等性”不再具有;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调整大大降低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今后转岗再就业的能力。因此,教育部对学制的制定、调整要十分慎重,不能一刀切。
4、关于高职的产学研结合问题
教育部连续3年召开了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这种结合应该是包括培养学生的机制、过程、培养目标、安置就业以及校企新技术、技能的开发研究等等。但是,目前高职院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仍然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始终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企业积极性不高。常州高职院中尚未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的基地。要改变这种状态,政府必须加大推进、扶持力度,对企业与高职院合作办学的,在税收、进出口、知识产权等方面要给予优惠政策,促使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互惠的运行机制。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