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江苏经济“换个姿势领跑” |
发布日期:2010-10-26 |
回顾即将过去的“十一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始终是贯穿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根“红线”。 从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发展主线”:到最近的省委常委会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战略任务”,省委、省政府给出了一个鲜明而坚定的信号:转型是江苏大地激越、生动的实践。 省委书记梁保华多次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如同30年前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这五年,江苏又一次率先踏上新一轮变革的“主战场”。 抢占先机,“车马炮”协同动作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江苏是国内最早遭遇转型压力的省份之一。当其他地方还在谈论“招商引资”时,江苏的关键词已经变成了“招商选资”、“腾笼换凤”。 事实上,转型的号角早已吹响——2006年出台的《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自2007年起的每一届全国“两会”上,中央领导人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频频强调“调整结构”、“又好又快”、“转型发展”;历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变发展方式”都是热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清醒地看到,过去依赖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外来劳动力的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转向以科技进步或提高效率带来的增长,才能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危机暴露的问题就是转型不足”,危机倒逼,转型上升到战略层面,江苏转型驶入快车道。今年4月在无锡举行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梁保华连用四个“刻不容缓”,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省政府先后通过12个产业振兴规划,省发改委就出台了19个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和规划。 与改革开放的自上而下不同,新一轮转型在政府主导的同时,更加突出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沙钢竖起“亚洲第一高炉”,到熔盛由造船进军海工;从梦兰造“龙芯”的脱胎换骨,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徐工创造”,一大批江苏企业通过主动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全球产业坐标深深烙上“江苏印记”。 政府、地方和企业三方互动,犹如在转型棋局布下“车马炮”,占得主动、抢得先机。 “三轮”驱动,“经济细胞”再激活 “十一五”收官在即,我省最新出台“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描绘出最新版本的转型升级“路线图”。 “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是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省科技厅同志介绍,去年江苏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0%,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以上。挑起了江苏“保增长”的大梁。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认为,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都可能推动产业革新,支持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 事实上,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已浮出水面—— 全省光伏太阳能电池实际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球15%左右; 节能环保产业拥有2000多生产厂家,占据全国五分之一; 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医药产业总量规模占全国11.5%,制剂、抗肿瘤药、抗肝炎药、医疗器械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除了已成规模的六大新兴产业,我省正在氢能、超导材料、机器人、有机发光显示等领域进行前瞻布局。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使江苏摆脱“跟随战略”,踏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铿锵步点。 长期以来,江苏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比重大,服务业相对发展滞后。“十一五”以来,我省着力拉长“短板”,服务业发展呈现“加速跑”。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在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增速达到了13.6%,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提升服务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先分离,再融合”的路径,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配套优势。 对江苏而言,传统产业怎么转?无疑是关系到整个战略成败的重大课题。省发改委同志介绍,“十一五”前四年,四大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入14700亿元,年均增幅18%以上。通过技改升级,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这四大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年均增幅13%、14%左右,规模在全国分别位居第一、二、三、四位。在引导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同时,我省对低水平重复、粗放式企业坚决“做减法”,仅钢铁行业就累计淘汰落后产能792万吨。 转型升级,本身也在“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江苏已经步入“深水区”。从最初“早转早主动”到今天的“高效有序转”,从产业转型到体制机制创新,江苏转型升级本身也在不断“升级”。 “发展新兴产业不能一哄而上。”省科技厅人士介绍,无锡的传感网、南京的智能电网、苏州的纳米材料、泰州的新医药、盐城的风电……通过全省“一盘棋”的科学布局,我省新兴产业现已形成错位发展、集群发展的生动态势,这就是“有序”的转。 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来”的同时,激励本土企业“走出去”,一“进”一“出”的背后,同样是“高效有序”的转型理念。最典型的例子,2008年初,江苏引进的基因工程项目“小核酸”迅速开花结果,全国现有的10家小核酸研发生产企业全部在江苏,江苏成为全国甚至全球小核酸产业的领军之地。同年2月,由红豆集团投资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市正式奠基。 江苏的决策者们还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课题,涉及面广,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省委书记梁保华去年8月在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十一五”期间,通过南北产业转移、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沿江开发、沿海开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实施,我省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转型呼唤体制的创新。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8年各地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中,江苏以及北京、辽宁、山东等7个省市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漂亮的“环保成绩单”背后,是我省多个县(市、区)创新“绿色GDP”的政绩考评制度。我省还率先实施了太湖流域“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制度创新,通过市场机制来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转型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在波澜壮阔的转型赛场上,江苏正“换个姿势领跑”。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