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梁保华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0-11-22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是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两个率先”进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时机关键,议题重大。这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会议,也是一次集思广益、凝聚力量的会议,对于动员全省人民在新的征途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描绘了我国“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主题鲜明、主线突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党和国家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学习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省委全会,大家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全面回顾总结了江苏“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审议通过了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省委《建议》贯彻了五中全会精神,集中了全省上下的智慧,符合江苏省情实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导向性、战略性,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部署,深刻认识五中全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刻认识“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深刻认识“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把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中来。

  一是认真组织好学习宣传。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学习五中全会文件和省委《建议》。省委将组织省管干部在省委党校集中轮训,各级党组织都要认真组织好本地区本单位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农村可采取冬训形式对党员干部开展培训,做到学习培训全覆盖。要面向基层和群众,组织好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建议》的宣讲,有关方面要组织力量编写通俗易懂的宣讲材料,讲清楚“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讲清楚“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讲清楚各地各部门在发展大局中的责任。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联系各地各条战线的实际宣传“十一五”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宣传各地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的经验,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凝聚力量,自觉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是抓紧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各地各部门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建议》提出的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确定具体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举措,制定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十二五”规划。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省有关方面要加强与国家规划、项目、政策的对接,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各地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工作规划也要加强与省“十二五”规划的衔接。

  三是以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和省委全会精神为动力抓好当前工作。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集中力量抓落实,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确保“十一五”收好尾、“十二五”开好局。

  二、江苏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过去的五年,是江苏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改革发展和各项事业新局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谱写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全省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五年经济年均增长13%以上,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人均折合7000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900亿元;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5万亿元,为今后的经济增长积蓄了强大后劲;2003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到今年底全省已有24项实现目标值,1项达到时序进度,标志着江苏“两个率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预计今年分别达到22700元和8980元;生活质量和环境有新的改善,全省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占工业比重达到23%;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位;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占全省经济比重提高,这三个方面成为“十一五”发展最突出亮点。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教育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格局基本确立,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推进“两个率先”的路径越来越清晰,道路越走越宽广。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民营、外资经济“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优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局面正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所有这些,都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构筑了新的更高起点。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创造了江苏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而且积累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经验。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过去五年,江苏发展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异常严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在逆境中迎难而进、抢抓机遇,趋利避害、抢占先机,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利益导向和考核导向,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经历各种严峻挑战和困难的考验,全省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实践更加丰富。

  二是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分析江苏发展阶段新变化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江苏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们充分利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压力,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因经济形势急剧变化而动摇,不因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而松懈,抓早抓紧、务求实效。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以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面落实“五有”要求,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五年每年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65.9%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住房、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实现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升覆盖城乡的基本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等服务水平。坚持不懈地开展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优化社会环境、发展环境,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位。以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贯穿于“十一五”发展的全过程。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注意统筹处理好各方面重大关系,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中,高度重视加强“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保持了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继续加大对苏北支持力度,加快沿海开发开放,促进三大区域各展所长、竞相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开始好转的可喜变化。

  五是坚持以“三创”精神激发改革发展的旺盛活力。“十一五”是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创业热情高涨、创新活力迸发的时期,全省上下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精神,推动了思想大解放和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民营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平安创建、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等方面,创造了在全国具有影响的新经验,华西新农村建设经验、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江阴板块、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展和推广,涌现出沙钢、苏宁、尚德、徐工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吴仁宝、施正荣、闵乃本、常德盛、邓建军、张云泉、陈燕萍等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模范先进人物发挥了榜样和示范作用。“三创”精神成为江苏新时期的潮流,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两个率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形成的基本经验,为指导和推动新一轮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十一五”打下的良好基础,运用“十一五”科学发展取得的基本经验,毫不动摇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开辟“十二五”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三、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迈进

  未来五年,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树立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再接再厉,乘势而进,坚定不移地朝着“两个率先”的目标迈进。

  第一,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大台阶。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判断。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把江苏的发展放到国内外大格局中来分析,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要清醒地看到,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而且还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特别要善于在变化变局中抢占先机、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省委《建议》提出的江苏“十二五”时期发展三个重要指标: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居民收入七年倍增,就是基于这些考虑提出来的。我们要铭记小平同志江苏发展“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的嘱托,按照两任总书记对江苏“两个率先”的定位,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率先发展不懈怠、科学发展不动摇,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

  第二,牢牢把握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实现“第一个率先”的决定性阶段,是为“第二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阶段。国际经验教训表明,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后,经济受国际影响加大,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如果把握不当、应对失策,往往欲速不达,有的甚至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停滞或者倒退。今年江苏人均GDP将超过7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经济形态和增长动力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快速调整,社会领域将产生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完全转变,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三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应对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发展必须始终贯穿这条主线,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第三,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十二五”时期,江苏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充满新的期待。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对加快提高收入水平有了新的期盼;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政治参与提出了新的需求。顺应这些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十二五”时期,要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上下更大功夫,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在加强社会建设上下更大功夫,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更加普遍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把江苏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好,不仅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且要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不仅要建设繁荣发达的现代化城市,而且要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要提高全民的文明素质;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文明,使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可持续,使美好江苏的宏伟蓝图在江苏大地上化为生动的现实景象。

#p#

  四、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任务

  对“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省委《建议》作出了明确部署,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

  1.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硬仗,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十二五”发展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央《建议》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五个特征,就是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联系江苏实际,就是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我省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加快推进实施。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技术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以规模优势抢占市场先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业滞后的局面,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先进技术推动优化升级,以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全面增强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方针。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变化,加快需求结构战略性调整,实行扩大内需与外向开拓相结合,着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引导消费行为,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入,不断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三是进一步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竞争力。以推进资产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空间、壮大实力。四是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十二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具有全局意义、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要加快建设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苏北苏中要加快铁路网建设,积极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同时完善高速公路网。苏南要在形成高速铁路网的基础上,加快南京禄口机场、苏南硕放机场扩建,提高航空业现代化水平,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长江深水航道疏浚整治、连云港港、太仓港建设事关全省大局,对提高全省综合运输能力具有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要加速推进。要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以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为重点,完善能源体系建设。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使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指出,“江苏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这个思路具有战略眼光,要锲而不舍抓好落实。”省委《建议》把创新驱动确定为江苏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这一战略是核心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江苏“十二五”时期要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快构筑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一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落实力度。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是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全面落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大进展,特别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提高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集中力量加强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更好地适应“两个率先”的需要。三是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江苏省情和发展条件来看,最可依赖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可持久的优势是人才优势。要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在科学发展中引才育才聚才用才,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3.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让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一是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按照“两个同步”的要求,从“十二五”开始,争取用七年时间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一倍。要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两个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拓展投资领域增加资产性收入,以加强政府扶持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完善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机制,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进一步解决好突出的民生问题。继续按照“五有”的要求,切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十二五”期间,要把解决住房问题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确保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江苏老年人口超过1200万,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养老服务”的要求,把养老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务,在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优先发展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物质保障和精神关爱相结合,探索顺应民生需求、具有江苏特色的养老服务新路子。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向农村倾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树立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优化环境、增强活力、促进和谐的社会管理新理念,加快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大防控”体系和“大调解”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平安江苏建设水平,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4.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围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综合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围绕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各个领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尤其是在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新形势,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在三个方面下更大功夫。一是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和“两自”产品出口比重;把招商选资、招才引智与调结构抓创新结合起来,大力引进龙头项目、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领军人才;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功能、创新功能、集聚功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和地域。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鼓励外商更多地到苏北苏中特别是沿海地区投资,加强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更大步伐“走出去”。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转移生产能力,建立境外资源能源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参与收购境外研发机构、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开拓发展空间。

  5.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形成“四个新格局”:一是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既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有效对接、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城市群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苏南及沿江城市群,积极培育沿海、苏北腹地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长三角的副中心,要以建设国家铁路枢纽为契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苏南及沿江城市群处于长三角北翼核心区,要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沿海、苏北腹地城市群的发展,要坚持规模扩张与功能建设并重,成为推动区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二是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抓住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提高区域统筹发展水平。沿海地区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要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用足用好沿海、苏北、长三角三个方面政策,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加快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推进滩涂大开发。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集中力量实行重点突破,力争实现后发先至,尽快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苏北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要乘势而上、加快振兴。继续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进程,尽快超过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苏中在推进沿江开发开放中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要再接再厉、加快崛起。充分抓住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机遇,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继续实施跨江发展和江海联动开发,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集约发展水平,缩小与苏南经济发展的差距,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苏南已经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基本实现“第一个率先”,要创新发展、加快提升。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第二个率先”,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三是加快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新格局。提高综合竞争力,不仅要有经济的硬实力,而且要有文化的软实力。要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硬任务,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依托江苏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江苏的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四是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十二五”期间,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开拓发展空间,持续优化生活空间,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与规划水平不高、执行不力有关,要努力提高规划水平,以规划为引领提高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严格控制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禁止新上高排放项目,鼓励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好水环境治理,促进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整治建筑粉尘污染,大幅度减少灰霾天气。坚持不懈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让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

  五、凝聚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强大力量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顺利实现省委《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而不懈奋斗。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入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在提高“三个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着力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勤于学习新知识,善于接受新理念,敏于接受新事物,不断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本领。着力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适应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善于从全局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抓落实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心无旁骛谋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之风,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工作、促落实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成效。

  要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每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必须大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要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共识,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用江苏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人心、凝聚力量,进一步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使“十二五”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重大举措转化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要在解放思想中锐意创新,继续大力弘扬“三创”精神,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更大力度推进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争创新的优势。要在解放思想中勇于超越,以宽广的视野考量自身的发展,清醒认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差距,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树立更高的发展定位和追求,使江苏的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要以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更好地凝聚民心民力。“两个率先”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唤起千百万民众同心干。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正确把握同群众的关系,摆正同群众的位置,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自觉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而不是站在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时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承受能力,凡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就干,不利于群众的事就不干。特别是要多做惠民利民富民的事,不做劳民伤财、脱离群众的事;多做雪中送炭、为民解忧的事,不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做急功近利图虚名的事。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着力解决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不愿做群众工作、不善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基层新鲜经验,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民心民力,推动科学发展。

  江苏“十二五”的发展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美好的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新局面,努力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