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大文化—写在我市“十一五”收官之际(7) |
发布日期:2010-12-08 |
作为黄金地段的“潜力股”,市民广场东南角几经商家争夺,最终在这里矗立起来的,是常州的文化地标——常州大剧院。自2008年10月建成开放以来,《宝莱坞商人》、《天鹅湖》等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演出,在这里相继上演;现在,各类演出一年已经达到100多场。武进区某律师事务所吴先生曾一次性购买全年12场市民音乐会票。他说:“以前休闲娱乐就是逛街,要不就是看电影。现在,我们可以去大剧院欣赏芭蕾和演唱会,以及其他艺术类的演出。” 不仅仅是大剧院,5年中,我市博物馆、书画院、小剧场、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新校址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相继落成,刘海粟美术馆、市图书馆、工人文化宫剧场等完成改扩建,还建成了圩墩遗址博物馆、常州梳篦博物馆、常州“非遗”展示馆等一批特色场馆。 全市38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省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三级网络覆盖率达到96%。全市所有公益文化单位在全省率先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送戏、送书、送电影、农民读书节、“四个演”(广场周周演、社区巡回演、非物质文化展演、阵地天天演)、金秋书场、戏曲会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建成农家书屋856家,初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从2006年的71万户增长到103.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84.6万户),通村率达100%,入户率已达94%。城市影院从6个增长到12个,年票房收入从3000万元增长到近9000万元。 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幸福感和快乐感。“十一五”成为我市文化建设史上,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体制改革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在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实现了突破。2006年,我市被江苏省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2007年3月,在全省率先完成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7年11月,广播电视新闻资源整合基本到位;2008年2月,正式组建全省首家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基本实现了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的分离。 今年,已基本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实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到位”。6家市属文艺院团经过整合成功转制为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江苏常州市曲艺团和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4家国有文艺院团企业,并成立江苏常州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签定8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演艺合作协议。还完成了3家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深入推进11家市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 通过体制改革,市歌舞剧院等文化企业的演出场次、质量、效益大幅提高;亚细亚影视公司等“既叫好又叫座”作品生产能力增强,《秋之白华》、《华罗庚》等影视作品顺利开机;环球动漫嬉戏谷、东方盐湖城等5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常州“智”造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艺术生产上,电影《邓稼先》等荣获国家级大奖,被圈内誉为“常州现象”。动画片《朋朋的世界》创意获戛纳电视节创意360活动教育类大奖。《奇奇颗颗历险记》等多部动画片在央视播放,并有动画片进军国际市场。 我市锡剧《烟村三月》、《浣纱谣》,滑稽戏《阿拉美丽苑》入选江苏省精品剧目,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歌曲《秋叶》、锡剧《秋宫怨》等一批剧(节)目荣获省级大奖。中篇弹词《雨露青苗》获中国评弹节金奖。舞蹈《 清清河边 》获中国江南文化节铜奖。话剧《五月端阳》在国家级核心刊物重点推出。 设立“常州戏剧文学奖”后,我市每年新创作剧本40余部,获奖总量全省第一。一批戏剧作品集出版。“常州市书法篆刻作品展”、“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等在北京举行。150多件书画作品获全国奖项,获奖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挖掘 “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加强“非遗”保护,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区级四级保护体系,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12个、省级30个、市级90个、区县级186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个,省级传承人28个。编撰出版《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2009年,1300平方米的“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馆。并完成《常州先哲遗书》、《常州词派研究丛书》挖掘、整理、出版工作。 常州画院启动了“常州画派传承工程”,成为江苏较早提出传承地方画派的画院,研究论文集《江南新雨》正式出版,传承工程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地方曲艺挖掘整理、抢救排演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171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503处。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建筑3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468处。修缮各级文保单位76处。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7座,初步形成以国有公共博物馆为主,行业、私人博物馆为辅的博物馆群。 产业兴起 “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以两位数增幅攀升,每年获得国家和省级产业引导资金位居全省前列。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创意动漫、影视传媒、工艺美术等产业优势凸现,争取到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授牌2个。2010年动漫游戏达到20多亿元,印刷发行跨上50亿元台阶,2006年到2009年,全市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从36亿元增长到72.3亿元,成为江苏省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结构逐步完善,体育会展、网络文化、手机报等新兴业态不断拓展;创意产业基地、环球恐龙城、动漫嬉戏谷、华夏艺博园、春秋淹城、运河五号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投资近30亿元的现代传媒中心开工建设,由政府推动的文化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更重要的是,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社会资本正广泛渗透到宝盛园、清琪雅韵、常州文化城、西太湖智慧谷等项目。一大批民营品牌企业脱颖而出,全市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占文化企业总数比重达到60%以上,由国资、民资和外资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