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之三
发布日期:2010-12-20

  核心提要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其中主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精心打造创新型园区;

  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

  前景描述

  精心打造创新型园区。把“一核八园”建设作为“十二五”头号工程,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先导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和集约节约发展的示范区。5年新增超10亿元创新型规模企业和超2亿元成长型企业各1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到“十二五”期末,创新型科技园区销售突破3000亿元,税收达到100亿元,形成1-2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

  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全面提升吸纳和配置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的能力。到2015年合作共建校(院)企联盟400家以上。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三级平台建设。建好科教城这一最大的创新平台,同时建好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进一步提升“两站三中心”的研发能力和产出效益,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科技创新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落户。到2015年企业创新研发年投入超过300亿元,真正形成95%以上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研发资金、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企业的创新格局。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十二五”期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增加80%以上,创新创业类专门人才总量增加10万人以上。

  实现路径

  我市将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分别是创新园区建设工程、创新企业壮大工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引领工程、产学研合作深化工程和创新环境支撑工程。

  创新园区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创新型科技园区、科技产业园、创新专业镇三级创新园区,完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高举“绿色·低碳”旗帜,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创新园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达、专业人才集聚、企业品牌知名、高端服务融合的现代科技园区。

  创新企业壮大工程。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为目标,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赢利能力为核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造就一批创新型领航企业和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形成一批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支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创新平台提升工程。创新平台是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效保障。坚持需求导向,依托优势企业,全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依托各级各类园区,建设一批科技创业平台。集成与共享科技资源,形成引领和支撑产业创新的科技平台体系。
 
    创新人才引领工程。深化“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围绕先进制造技术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实现人才数量的递增和创新能力的跃升,推动人才与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企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发展产业”的良好态势。

  创新环境支撑工程。通过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力营造创新文化,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产学研合作深化工程。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构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实践和发展“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面向应用和产业化,吸纳项目、技术、人才等外来创新要素向企业和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多样、形式内容活跃丰富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