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李学勇代省长考察调研我市 力争再创明星城市
发布日期:2011-01-06

  4日、5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学勇在市委书记范燕青、市长王伟成等陪同下专程考察调研我市。他强调,常州要在“十一五”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突出转型升级这根主线,结合常州实际,确立更高的目标要求,努力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改善民生事业,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力争在“十二五”再创一个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明星城市,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为江苏科学发展再作新贡献。

    科技创新是李学勇调研的重点之一。他专程来到常州科教城,看望这里的科技研发人员,了解部分关键技术项目的进展情况。在现代工业中心实训区,李学勇与现场操作的高职院校师生亲切交谈,鼓励大家要“工学结合”,努力成为具有高技能水平、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人才。李学勇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正在研发的专为老人服务的机器人、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等,询问相关生产工艺和程序设定,鼓励科教城进一步创造软硬条件,加快科技人才集聚和项目引进,加快产业化步伐。在远宇科技研发实验室,他参观了国内领先的锂电子隔膜生产线,勉励实验室要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进一步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做强自主品牌。

    得知科教城作为常州目前最大的科技创新载体,已集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逾8000人,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400余家,孵化高科技企业327家时,李学勇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常州科教城“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的发展理念很好、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希望广大企业和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更好地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刚刚迈上百亿销售新台阶的天合光能,正以建设国家光伏重点实验室为抓手,启动总投资5亿美元的电池组件新项目,助推企业进军500亿元。李学勇详细了解了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等情况,对其开拓市场、推动技术升级表示肯定,要求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光电转化效率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抢占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

    李学勇十分关注普通群众的幸福指数。他来到我市住房保障项目景秀世家小区,看望了12幢501室的刘巧英一家。“家庭收入怎么样?住得还满意吗?”“感谢政府,现在很安定、很舒心。”刘巧英说,自己月收入1200元左右,以前在外租房每月要花五六百元,每年还要搬几次家,现在的房子清洁敞亮,而且厨卫、电梯、安保等设施齐全,每月租金只要360元。自己住了这个房子,心里踏实多了,干活也更有劲了。李学勇频频点头说,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就是要提供好的公共服务,让更多的困难家庭住房得改善、生活添信心。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更好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在常期间,李学勇实地考察了菜市场提升、公交优先等民生工程。在钟楼区花园菜市场,他不时停下脚步,询问经营户和附近居民对菜价和菜场环境的意见。当得知城区100多个菜市场都已完成升级改造,目前全市菜源丰富、菜价稳定时,李学勇指出,要保证农副食品供应、稳定价格,让市民的菜篮子越拎越开心。李学勇一行还乘坐BRT快速公交,参观了我市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他对常州大力实施公交优先,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做法深表赞同,对城市环境面貌近年来的巨变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常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家实施了BRT快速公交系统,日均客运量30万人次,公交出行率由8%提升到26%,这是为老百姓办的实实在在的好事、大事。

    在5日下午举行的常州市工作情况汇报会上,李学勇认真听取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二五”发展目标及今年工作思路汇报。他说,上世纪80年代,常州作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抓住了农村改革的机遇,抓住了科技第一生产力,依靠“星期六”工程师,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其他城市一起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此次调研常州的科技创新、民生工程、城市建设并亲身体验了快速公交,总体印象非常好。“十一五”常州的发展形势很好,干部的精神状态很好,人民群众情绪很高,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令人鼓舞,我为你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p#
  
  李学勇指出,近年来常州取得了五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综合实力上了新台阶。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0多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80亿元,是2005年的3.01倍;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亿元,五年累计投入突破700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超过4200亿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0.5亿美元,增长18.2%,五年突破100亿美元;去年出口总额150亿美元,增长38%,增幅居苏南前列。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增加,五大产业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5%,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左右;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增加值占比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目前比重达40%。三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常州连续13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常州的科教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但通过产学研结合把这种劣势变成了优势,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创造了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1700多人,科教城等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完善,引进了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一大批科研院所,高职教育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四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连续实施两轮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城乡建设和环境整治累计超过1200亿元,在省内率先开通快速公交,农村村村通公交,环境整治、生态绿化都取得很大进步。五是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去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全省最小。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实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应保尽保”,全国住房保障现场会在常州召开,得到了李克强副总理的高度肯定。持续推进卫生惠民工程,基本构成了步行15分钟路程以内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宜居环境不断改善,走300米就有一个休闲小公园。常州在人民群众住房、出行、生活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突破性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说,“十一五”期间,常州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适合常州实际、具有常州特色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是宝贵财富、宝贵经验,更是常州今后致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

    李学勇指出,中央明确把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我省提出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常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常州实际,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和战略目标。下阶段,常州要继续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确立更高的目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全省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对常州“十二五”发展,李学勇提出四点希望。

    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常州作为基础较好的工业城市,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任务艰巨,“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已经开了一个好头,要坚持走下去,必将创造新的经验和模式。目前常州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就要攻好这个关、迈好这个坎,从而使产业更有竞争力,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要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常州的资源比较紧缺,只有牢牢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才能在创新发展上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常州要继续坚持产学研结合,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创新型人才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经济转型、社会管理以及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政策环境全面实施创新,使城市真正成为一个推动和服务创新的大平台。

    三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常州目前在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未来的发展要把握好与快、规模与速度、质量与结构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质量优先,发挥和利用好现有条件和优势,更好地探索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通过统一规划、统筹投入,发挥城市资源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抓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通过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成为全省、全国的典型,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典型,在“十二五”再创一个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明星城市。

    四要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常州在改善民生上抓得早、抓得好,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走出了适合常州实际的道路,老百姓的满意度很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常州的干部体察民情、关心群众,形成了很好的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宗旨、理念、机制。常州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要求,希望常州在改善民生方面也能继续创成明星城市、示范城市。

    李学勇最后强调,新年伊始,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政府秘书长樊金龙,副秘书长肖泉、陈建刚,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省财政厅厅长潘永和,省住房建设厅党组书记周乃翔,省农委主任吴沛良等参加调研。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各辖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等陪同调研或参加汇报会。(韩晖 马浩剑)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