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宏观经济展望:抗通胀成本有多高? |
发布日期:2011-01-10 |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抗 通胀成本有多高——访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本轮通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的周期性通胀。经验显示,中国控制通胀的成本相对温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大。 抗通胀的成本是对2011年经济展望的一个关键因素。所谓抗通胀的成本,是指为实现政府控制通胀的目标而在经济增长上付出的代价。这涉及本轮通胀的性质以及可能影响通胀持续性的一些经济结构的特点。 本轮通胀是周期性的,主要反映需求压力 记者:去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新高。你怎么看本轮通胀的原因呢? 彭文生:要通过三个因素来分析通胀性质:货币供给、需求压力和成本因素。关于这三个因素对本轮通胀影响的重要性,市场上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持传统货币学派的观点强调2009年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是导致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劳动力供给因素导致的工资成本长期上涨是引起通胀的重要因素。类似的观点认为,整体通胀的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其他产品价格呈长期上涨的趋势。我认为结构性因素和供给因素可能起到了推动价格的作用,但本轮通胀与过去10年中的两次通胀一样,主要是需求拉动,呈现周期性特征。 货币增发通过拉动总需求影响通胀。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通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但货币总量和通胀的关系并不稳定,尤其是广义货币(M2)。例如2007—2008年通胀上升前,M2并没有显著上升。货币的扩张主要是通过拉动总需求从而影响通胀的,也就是说,货币的扩张最终能够转化成多大的通胀压力,取决于货币扩张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总需求。因此,在预测通胀时不能只关注货币因素,也有必要参考其他的指标,尤其是反映需求压力的指标。 狭义货币(M1)之所以领先通胀,是因为M1反映需求变化。M1增速通常比CPI走势领先8个月,与CPI有更强的关系,但如何解释这种关系并不容易。有些人可能认为这证明货币主义的通胀观点是正确的:货币供给过剩导致通货膨胀。M1包括没有利息的流通中的货币和利息很少的活期存款。除非为满足交易性需求,大多人都不会愿意持有过多现金和活期存款。因此,M1是由交易需求引起的。换言之,M1增长反映的是货币需求而非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M1增速在2006—2007年间经济强劲之时会出现回升。最近几个月M1和M2的增长从高点显著回落,显示通胀压力将会下降。 随着产出缺口下降,内需已恢复正常,其他指标也表明需求压力可能已有所缓解。从产出缺口来看,中国经济2010年上半年增长较快,其对通胀的影响滞后2—3个季度,导致下半年通胀上升。在政府实施房地产调控之后,产出缺口已经收窄。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保持稳健,没有过热。预计2011年经济增速从2010的10.2%放缓至9.3%。这个速度接近中国现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因此经济过热的风险不大。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