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青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
发布日期:2011-02-16 |
各位委员、同志们: 政协常州市十二届四次会议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各界共商常州发展大计的盛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常州市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常州科学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全面加快“五大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是我市结构调整方向更明确、成效更明显的时期,是重大项目不断突破、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时期,是城乡建设投入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是民生改善最突出、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常州发展走过了不平凡、不寻常、不容易的历程。 综合实力大提升,经济发展不平凡。我们讲“不平凡”,就是在困难不少、矛盾不少、制约不少中,全市上下精神更加奋发向上,干劲更加充足实在,服务更加精细优异。五年来,我们高扬“创新、发展、提高”主旋律,着力优化“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全市经济实现了量质并举跃升。坚持年年有主题,年年有重点,竭尽全力开展“加快有效投入年”、“重点项目推进年”、“又好又快推进年”、“创新发展提高年”和“有效投入提升年”活动,凝聚起同心协力抓建设、以一当十谋发展的强大合力。2007年在全省率先整体实现全面小康,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0年达2976.7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7345元,增加到2010年的82614元,增长121%,人均财政收入从6293元增加到23360元,增长271%,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712元增加到7943元,增长193%,人均投资从21975元增加到58380元,增长166%,人均储蓄存款从24611元增加到55688元,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100亿元,是2005年的2.73倍,五年累计投入7412亿元,其中工业投入4227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3倍、3.4倍;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00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7倍。五年累计新开工各类建设项目1万余个,各类建筑达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开工项目2200余个,施工面积2200余万平方米。所有这些都为“十二五”的转型升级乃至常州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经济、物质和产业基础。 攻坚克难抓创新,经受考验不寻常。我们讲“不寻常”,就是我们在应对危机中,更坚定了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信心,更坚定了依靠创新,带动全局,战胜困难的决心。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常州最大也是最新的机遇”,坚持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之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全面提升转型升级源动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到去年底,科教城累计有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408家,集聚创新人才8170名;全市孵化器面积累计达304万平方米;市级以上“两站三中心”502家。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光伏、LED、风电、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材料、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79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1.4%,比2005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2.3%,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探索、坚韧不拔,其创新的驱动效应,资源的集聚效应,结构调整的带动效应,常州制造向常州创造的引领效应,将会产生更加强大的动力和崭新的辉煌。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全市上下团结一心、负重奋进,认真贯彻落实“保增长、促发展,保投入、促调整,保民生、促和谐”的总体要求,先后实施了“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五大产业振兴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常州经济率先回暖、日益向好。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387.8亿元,是2005年的2.95倍,其中五大产业实现产值4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4%;规模超百亿元企业由“十五”期末只有1家增加到13家,税收超亿元企业由“十五”期末4家增加到35家,新增上市企业11家,累计达21家;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1209.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占比由2005年的不足35%提高到40.6%。 包容发展无穷尽,成绩得来不容易。我们讲“不容易”,就是在复杂经济形势和繁重发展任务面前,始终倡导“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骨干大企业、一流的现代化城市”的理念,重点推进“思想观念脱胎换骨、工作作风脱胎换骨、城乡环境脱胎换骨、产业结构脱胎换骨”。多年实践证明,这些不仅符合常州发展实际,而且取得了人民满意的许多成果。围绕“民本、现代、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连续实施两轮“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了规模更大、投资更多、力度更强的城乡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攻坚战,五年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东西高架、运河南移、中吴大道、客运中心、高铁站、机场改造、奥体中心等一批超大型项目相继建成;市区60多条河道水质变清;新增绿地1万多公顷,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南北新城形态全面展现,西太湖整治保护顺利推进,东大门建设全面提速,中心城区商务功能和城市内涵全面提升。成功承办十七届省运会,全市上下凝聚力空前增强。 民生民本大于天,一枝一叶总关情。在面临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各种困难挑战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民生是第一根本”。致力扩大创业就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分别达26269元和12637元,均为“十五”期末的1.8倍。城镇三大保险、农村新型医保、城镇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慈善事业开创“常州模式”,公交优先、公园开放、老小区改造等民生实事全国闻名,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十一五”期间,针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确立了“抓基层、强基础、建网络”的指导方针,着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扎实推进。五年间,常州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市委积极发挥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每年部署重点调研课题,倡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当好“六大员”,全力服务常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各级政协组织和全体委员紧紧围绕全市工作重点,在创新创业、民生民本、生态建设、城乡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出团结之力,建肺腑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和谐之举,服务大局意识强,履职作用发挥好,建言献策质量高。常州干部群众、广大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风雨同舟、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奋发图强,正是凭着百折不挠、锐意创新的精、气、神,常州人用智慧和力量奏出了一曲曲促发展、惠民生的精彩乐章,绘出了一幅幅讲大局、比奉献的壮美画卷。 站在“十二五”的起跑线上,常州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挑战期和机遇期,全面推动转型升级成为今后五年的工作主线。在大挑战、大机遇面前,必须清醒地看到转型升级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面临着“三个长期”的挑战。 长期制约。主要表现为今后长时期的发展将面临各类资源要素紧缺的制约。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发展空间更为紧迫,环境容量越来越小,人力资源明显稀缺,这些都会成为今后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常态。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措施准备、方法准备,积极探索出一条在资源长期制约条件下,科学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智能发展的常州之路。 长期竞争。企业与企业的长期竞争、行业与行业的长期竞争、创新与创新的长期竞争、城市与城市的长期竞争,都将在更高水平、更新领域中全面展开,不看到这一切,就无法在长期竞争中屡战屡胜,甚至会缺乏参与长期竞争的方向、激情、干劲和技巧。当然今后的竞争也将会更加法治、更加规范、更加包容。 长期攀登。制约和竞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慢进则退,唯一的出路就是立足当前,加快调整,转型升级,不断登上新的产业高峰、新的企业高峰;着眼长远,致力于优质、高效、低耗发展,致力于长期创新、负重创新、有效创新,不断攀上新的技术品牌高峰、新的人文生态高峰。这就是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业,一代人创一代人的业绩,一代人担一代人的职责,一代人作一代人的贡献。 各位委员,“十二五”非同寻常,我们必须坚持天天调整、月月转型、年年升级,集中力量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四大战略,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生态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 #p# 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城。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努力把常州打造成创新创业高地。建设创新型园区引领创新创业。始终把“一核八园”建设作为头号工程,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先导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和集约节约发展的示范区。把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作为加快“一核八园”建设的重要目标,5年新增超10亿元创新型规模企业和超2亿元成长型企业各1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0家;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一核八园”建设的主要抓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创新型科技园区销售突破3000亿元,利税超过200亿元。集聚创新要素助推创新创业。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筛选培育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长效合作机制、诚信管理机制、中介服务机制,以制度规范、体系完整、人才集聚、风险分散、回报大大高于传统产品和传统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科教城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建好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全面提升现有500余家企业“两站三中心”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益,今后五年,再增加富有竞争力的企业“两站三中心”500家。到2015年,科技孵化器面积超800万平方米,年均孵化企业1000家。鼓励企业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企业研发年投入超过300亿元,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达3%左右,五年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8万件以上,形成95%以上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研发资金、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企业的创新格局。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快速集聚,创造国内外各类人才云集常州的优异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发挥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巨大能量,“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力资源总量增加80%以上,创新创业类专门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城。致力于构建专业强大、价值高端、空间集聚、龙头支撑、低碳节约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常州打造成现代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大跨越。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9万亿元。推动新兴产业向“一核八园”和特色产业基地集中,打造一批有主导产品、有创新能力、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强化政策聚焦、服务聚焦、金融聚焦,整合各类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资金优先、供地优先、采购优先、审批优先,为新兴产业快速扩张提供强大支撑。现代服务业大提速。到2015年比重达50%以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突出科技信息、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等重点,组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型企业,五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家,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各20家。加快发展创意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动漫、网络游戏、设计服务为主的创意产业,实现同城南北错位发展。推动旅游业新突破,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中心城市和华东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升商贸流通业,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成为全国主要的物流节点城市。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增强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现代农业优发展。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向高效型、生态型、品牌型和外向型转变,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长三角都市圈优质农副产品供应中心。传统产业快提升。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加快提升化工、纺织服装等规模较大、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鼓励支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支持加大装备投入力度,鼓励支持新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优质发展、高效发展、减量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始终坚持“民本、生态、现代、文明”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把常州打造成生态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跨上新台阶。在今年建成国家生态市基础上,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开展城乡绿化造林,五年全市再新增绿地8000公顷以上,进一步提升品位、丰富内涵,打响“绿色常州”品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重点是低碳高效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示范区建设。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开发利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加快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市河水质和入太湖河道水质长期巩固在四类水平,并不断有所提升。城市现代化展示新面貌。按照“南北建新、三城融合、协调东西、开发东部”的要求,优化调整城市空间格局,促进主城区各组团协调发展。加快常州机场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建设常州港10万吨级码头,全面提升常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完善城市路网,构筑快速畅通的市域交通体系。在有人管事、有钱管事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统筹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金坛、溧阳从实际出发,尽快突破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能高则高、能快则快的规模发展、优质发展之路,五年经济总量、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力争翻两番。完善城乡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镇村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结构布局,加快发展金坛、溧阳两个中等城市,建设6个人口规模10万人左右的现代、文明、生态中心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和增值水平,力争所有行政村年集体收入均超过50万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更多合作利益惠及农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五个一体化”大规模推进。 加快建设和谐幸福城。致力于实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宽裕、精神生活更加文明、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践包容性增长,努力把常州打造成和谐幸福城市。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每年有新改善。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建设国家级创业城市,推动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健全劳动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的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5%。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水平,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持续实现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配置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发展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倾斜。推广全民健身,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提高健康水平。社会更加和谐文明。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注重维护群众权益,畅通民意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引导市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提高社会自治能力。继续推进“平安常州”建设,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全面实现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化、程序化、定型化。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办好“道德讲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彰显常州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 新形势新任务,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政协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天地。希望市政协和政协委员,开拓创新,主动有为,争创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充分发挥政协智力密集的优势,围绕抓好“第一要务”献计出力,在推动转型发展上作出新贡献。市政协要坚持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想发展、议发展、促发展,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我市发展大潮中来。广大政协委员要立足本职岗位,在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为全市加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充分发挥政协人脉资源的优势,在推进招商引资和招科引智上作出新贡献。政协委员对外交往面宽、社会知名度高。政协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思路,牵线搭桥,在引进外部资源上大显身手,各位委员要心系常州发展大业,不遗余力地发掘各种发展资源,广泛吸引各界友人来我市创新创业。 ——充分发挥政协地位独特的优势,大力加强民主监督,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上作出新贡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监督工作。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地位超脱,视野宽阔,代表性强,具有其它组织、部门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意识,善于监督、认真监督,不断提高监督效果。 ——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做好凝聚人心、加强团结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作出新贡献。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协助党委、政府多做反映民意、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的工作,在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 各位委员,同志们!机遇天天有,升级年年上。“十二五”创造新的辉煌要靠我们更加辛勤的努力,新的起点呼唤更加激昂的冲天干劲,需要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式,让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创新实干,为再创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祝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圆满成功!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