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开创和谐稳定发展新局面 |
发布日期:2011-03-17 |
继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篇,提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政府工作报告则将社会管理列为2011年重要工作之一。 代表委员表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倍加珍惜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事关和谐稳定发展大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与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但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国之命,在人心。”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代表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大众”与“小众”的利益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常态。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各阶层群众利益冲突的过程。代表委员们指出,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目前正经历着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服务”、从“单向约束”向“互动管理”的转变。尽管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距离,但转变和改进的趋势不可逆转、日益明确。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决不能对群众诉求渠道屏蔽,更不能对群众诉求内容漠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代表说,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团体组织、社会成员共同行动起来,致力于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才能做好社会管理这篇大文章。 关键在于转变方式和职能 “党的领导”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党的领导是大方向,绝对不可以动摇。当然创新社会管理不是以党代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委员表示,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要按照社会建设和政府运作规律来办事。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各级政府是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创新社会管理,要切实转变理念,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政府管理和治理的本意不是控制,而是服务。”济南市市长张建国代表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代表委员指出,这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管理职能也很难到位。 南京市政协主席缪合林委员指出,“花钱买平安,命令保太平”“不出事是本事,能摆平是水平”,这种落后的管理理念,严重阻碍了社会管理的建设和创新。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重华委员说,转变政府职能,重在变全能管理为公共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杜绝行政不作为、行政寻租等不正之风。 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是保证政策落实的有力手段。代表委员们指出,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和谐发展来考核干部,把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紧密结合。 #p# 重在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据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约为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基金会2600多个。目前,社会组织还存在着发育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信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社会管理格局的体系建设中,目前一个较大问题是缺少社会协同。”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委员说,增强社会协同的关键,在于发挥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主体,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社会管理也要求走向多元化。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穹委员认为,针对新形势,政府应通过“瘦身”放权,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为此,湖南大学副校长赖明勇委员提出,应鼓励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热心公共事业的人自发成立小型民间社区等。 据姜力介绍,未来5年,将加快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一是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些微观层面、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和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三是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进行培养。此外,还要推动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当然,为确保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管理监督也需要强化。缪合林委员指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可以有序敞开“大门”、规范准入“门槛”,通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年检、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根本在于尊重民意维护民利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代表委员们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陕西佳鑫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委员表示,社会的微观基础在于人,政府需要把握好社会管理和人民的关系。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政策调整,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 “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委员说,“表达权”作为公民民主权利之一,已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但一些地方在遇到社会矛盾时仍习惯被动应对。 消除人民怨气,实现人民愿望,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为此,吕建中委员认为,“十二五”时期,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对话、协商、沟通、协调等社会管理方式,拓宽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 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针对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水平虽有明显提高但仍不容乐观的形势,中国疾控中心教授李蓉委员认为,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综合协调机制刻不容缓。 河南省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代表则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实现这一目标,急需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 “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让老百姓满意和信任,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与安宁。”宋林飞委员强调。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创新社会管理,不仅需要“疏导”和“调解”,更需要从根本上完善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底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代表委员们表示相信,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各方协同的社会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