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 实现“东大门”新崛起
发布日期:2015-06-05  来源:常州网综合
  打开“东大门”实现新崛起
 
  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
 
  阎立提出六方面要求
 
 
  在新武进区的东部设立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区划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此次区划调整的重点之一。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大会上,市委书记阎立寄语常州经开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常州“东大门”的新崛起。
 
  市长费高云主持会议。
 
  市领导戴源、沈斌、张春福、韩九云、蔡骏,市政府秘书长徐新民和市政府党组成员李林出席会议。
 
  阎立对常州经开区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是推动区域融合的重要举措、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推动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常州经开区要瞄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层次招商、高水平服务,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成全市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
 
  阎立对常州经开区下一步工作提出六方面要求:
 
  一是抓紧制定发展规划。武进区和常州经开区要会同市有关部门抓紧开展论证研究,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投融资等专项规划,并尽快出台实施。统筹处理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相互关系,全面体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要求。
 
  二是大力完善体制机制。常州经开区要以这次区划调整为契机,全面深化改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完善,努力成为全市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先行区。致力完善政府、中介等机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三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引进高端、培育关联、延伸上下游,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电机电器等特色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强化重大项目招引,推动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四是统筹办好民生实事。常州经开区成立后,管理对象从城到镇,更加多元,必须按照城乡一体、产城融合要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提高道路等级、联通道路网络、打通断头道路, 构筑内外通达、区域一体、开放高效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多种途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长效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和村庄环境整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入学、就医、居住、养老等民生实事,让城乡居民切实感受到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利好和实惠。
 
  五是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常州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较重,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不少。要通过增加环保投入、增量调整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推进“绝对减少”这“两增两减”,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快调优调轻产业步伐,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打造优美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努力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园区。
 
  六是展示全新精神风貌。面对全新的事业、全新的挑战,常州经开区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讲团结、讲奉献、讲担当,充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一切任务往前赶,一切工作抓紧干,抢夺先发之机,激活后发之势。
 
  市长费高云指出,常州经开区的成立,正式拉开常州东部地区新一轮建设发展的帷幕。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区划调整工作,确保6月底基本到位。在将原戚墅堰区党政工作部门成建制转入经开区的同时,尽快理顺经开区与所辖街道、乡镇的工作关系,承接好市、武进区下放的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权限;积极配合市、武进区做好对原戚墅堰区撤销机构人员的安排;继续办好原戚墅堰区2015年8件实事,并做好涉及3个乡镇的武进区民生实事的衔接、延续工作。
 
  费高云强调,面对新区划、新定位、新目标,常州经开区要坚定信心,在系统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保障的同时,迅速将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调整到位,从严从紧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尤其是抓好“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武进区委书记周斌在发言中表示,武进将切实肩负起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把常州经开区与武进的融合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思路,全力以赴,对常州经开区给予财权、事权、人事权等充分授权,为常州经开区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在武进形成常州经济开发区、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常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顾卫国在发言中表示,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市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尽快缩短班子磨合期,全力以赴抓好经开区的开局工作,做到目标不减、工作不停、发展不慢,以务实的举措、有效的行动、良好的业绩,回应各界期盼,为全市增长作出新贡献。
 
  市委、市政府明确,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武进区管理;武进区将戚墅堰、丁堰、潞城3个街道和横山桥、横林、遥观3个镇委托给常州经济开发区管理。
#p#副标题#e#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昨天成立
 
  以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力争在5年左右,建设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中国常州网讯 经省政府和省编委批复同意,我市在撤销武进区和戚墅堰区、设立新的武进区的同时,设立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大会,标志着东部地区三镇、三街道进入了全面融合、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我市在推进“东大门”建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为加快我市东部地区发展,经省政府和省编委批复同意,我市设立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组建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规格为正处级。市委、市政府决定: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武进区管理;武进区将戚墅堰、丁堰、潞城三个街道和横山桥、横林、遥观三镇委托给常州经济开发区管理。
 
  成立大会上,市委书记阎立和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顾伟国为“中国共产党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揭牌,市长费高云和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彩凤为“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揭牌。
 
  阎立指出,设立常州经济开发区,加快“东大门”建设,是推动区域融合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对常州经开区的发展要求明确、寄予厚望:以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层次招商、高水平服务,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将常州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市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对常州经开区下一步工作,阎立提出六点要求:一要抓紧制定发展规划,二要大力完善体制机制,三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四要统筹办好民生实事,五要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六要展示全新精神风貌。
 
  阎立强调,常州经开区成立后,管辖面积增加了5倍,管理对象从城到镇、更加多元,要按照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好辖区内各项事业发展,其中包括提高道路等级、联通道路网络、打通断头道路,构筑内外通达、区域一体、开放高效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着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入学、就医、居住、养老等民生实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通过“两增两减”,即增加环保投入,增量调整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推进“绝对减少”,早日实现“环境美”的发展目标。
 
  费高云主持会议,就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要求全市各相关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稳妥地做好区划调整工作,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据悉,调整工作将于6月底基本到位,在将原戚墅堰区党政工作部门成建制转入经开区,理顺好与所辖街道、乡镇的工作关系,承接好市、武进区下放的管理权限同时,经开区将继续办好原戚墅堰区2015年8件实事,并做好涉及3个乡镇的武进区民生实事的衔接、延续工作。
 
  市领导戴源、沈斌、张春福、韩九云、蔡骏和市政府秘书长徐新民、市政府党组成员李林出席会议。武进区和常州经开区领导作了大会发言。
#p#副标题#e#
 
  加快“东大门”建设,促进常州东部板块加速崛起

  近年来,要求加快常州“东大门”建设的呼声很高,但是由于行政区域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建设成效一直不尽如人意。对于原戚区来说,受区域面积、人口规模的限制,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有大的作为;横山桥、横林、遥观等镇虽然发展空间较大,却难以与戚墅堰融合发展。为此,这次在对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同步设立常州经济开发区,全面整合常州东部片区的空间资源、产业资源、人口资源、管理资源,统筹规划发展、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功能完善,加快“东大门”建设,促进常州东部板块加速崛起。 
 
  东部三镇、三街道区域总面积181.3平方公里,2014年这一区域GDP合计超过了450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经济基础较强,发展空间充足。
 
  成立常州经开区之后,打破了原有体制机制束缚,将原来分属武进和戚区的镇、街道纳入同一张蓝图建设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区域统筹、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更加有利于推进东部片区整体转型升级,在全市构建起南北依托常州、武进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东西打造常州、金坛两个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东部三镇、三街道产业发展基础坚实、联系紧密,原戚区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东部三镇则以民营企业为中坚,戚机厂、戚研所、常宝钢管等与乡镇民营企业一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产业配套协作关系,轨道交通、综合物流、新型建材、机电产业都形成了一定集聚优势和一大批龙头企业。
 
  成立常州经开区之后,有利于以产业为纽带,进一步促进重点企业强强联合,加快轨道交通、电力电缆等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整合小而散的乡镇工业园区,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大项目招引腾出空间;有利于加快公共技术平台等载体建设,将大型国企的技术优势和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进一步结合起来,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型企业快速壮大,使常州经开区成为全市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标杆。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常州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地区相比拉开了一定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面貌等与主城区相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成立常州经开区之后,有利于统筹推进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缩短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加快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东部片区接受中心城区辐射的能力,加快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公平的竞争合作关系;有利于统一社会保障标准,实现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的共享,切实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东部地区广大居民有更多获得感。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