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探索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05-08-22 |
转自新华日报 编者按 近年来,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注重发挥党的建设在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走出了一条适应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村党建新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现刊发调研报告《在推进城乡和谐发展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希望能对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与党建工作创新有所启迪。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势在必行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苏南地区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大部分村镇实现了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向无粮耕作转移,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90年代末,苏南农业占的比例降到了5%左右,人均达到2693美元,农村劳动力80%以上脱离了农业生产。到去年底,苏、锡、常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59%,三市共有街道168个,其中89个是由原来的乡镇改制而来,占街道总数的53%;社区(居委会)共有1277个,其中,由村改成的243个,占19%,村居合一的有233个,占18.2%,两者合占三市社区(居委会)总数的37.2%。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很难适应这些新变化。基层党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苏南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冲击,城乡经济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张家港全市农村劳动力约3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达到23.5万人,非农化率达到75.9%。昆山市在2001年9月尚有480多个村庄,通过拆迁并村和村改居、居并村,减少到目前的188个村,城乡社区居委会则达到了107个,增加了一倍多。常熟市计划用12年左右时间,建设52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1万多个零散的自然村落将逐步消失。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目标,正在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因此,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使农民逐步享受并融入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农民问题,不仅表现为增加农民收入,也表现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赋予农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期生活在苏南农村的农民逐步改变了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实现了向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渴望过上同城市人一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在拥有小康住宅的同时享受小康环境、小康文化和小康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不断向农村社区集聚,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农民参与社区活动日益增多,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人居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主动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已越来越成为当代农民的迫切愿望。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社区,不仅是城镇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更是农村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点。由于农村社区是农村向城市迈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时期的特殊产物,生活在社区的农村拆迁户和失地农民,因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城市不适应,加上失地、失业后导致的心理失衡等,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因此,抓好农村社区党的建设,不仅关系党的基层政权的巩固,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苏南地区部分市、县(市、区)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势在必行,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社区党的建设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苏南地区部分市、县(市、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主动顺应农村城市化的新变化,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验,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发挥了党的建设在开展群众工作、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城乡三个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实行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 1、健全组织,配强干部,夯实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设置。各地十分注重农村社区及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江阴、张家港、太仓等地参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对城乡社区构架进行改革和调整,按照社区规模,将原来的居委会整合为社区居委会。对城郊结合部的一些村,以村居合一形式,组建了社区居委会。江阴市在实施村街合一的基础上,按副镇级建制组建了6个街道党委。张家港在镇、村因地制宜建立社区,形成了集镇所在地的中心社区和以村为单元的村级社区。目前,全市8个镇均建立了镇级中心社区,187个村均建立了村级社区。各地在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的同时,本着有利于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有利于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原则,同步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目前苏南农村社区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使社区党建工作有了健全的组织网络。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社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两推一选”和依法选举,采取“选、聘、派、挂”等多种方式,注重把那些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事业的同志充实到农村社区“两委”班子中。各地加强对农村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确立现代社区工作理念,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工作的要求。同时,注重加强农村社区党员队伍建设。针对党员的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严格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采取就地管理、动态管理的办法,切实做到情况清、流向明、管到位,彻底消除党员管理中的“盲点”;对在职党员推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主动将党员基本情况提供给社区,并将其在社区表现纳入民主评议考核中,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反映给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下岗党员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信息,使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激发其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的方针,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资源优势,采取制定政策重点倾斜、驻区单位捐资助建、社区党员义务奉献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阵地建设。近年来,江阴市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为每个社区解决了13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活动用房。从2004年1月起,市、镇两级财政为每个社区年拨工作经费15万元,每个新建社区给予一次性补助开办费10万元。同时,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用房的新建和改造,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市城镇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市委组织部每年给每个社区下拨1200元活动经费,每年从留存党费中拨出专款,开展送电教设备进社区活动。目前,全市社区普遍达到了“八个一”标准,即有一块党支部牌子,有一个办公活动场所,有一套电教设备,有一台以上电脑,有一千册图书,有一个党建工作园地,有一个健身娱乐场所,有一笔党组织活动经费。张家港市先后多渠道投入20多亿元,新建和完善了一大批社区标志性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新建绿化250余万平方米,完成了600多个村庄庭园绿化,80%社区居委会已达到“八个一”、“五个室”、“两块牌子”的标准。村级社区普遍建立四站两室,即求助服务站、农业服务站、医疗服务站、治安警务站和宣教活动室、文化活动室,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 2、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构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格局 各地按照区域共建的思路,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区资源,丰富农村社区党建的工作内容和活动形式,初步形成了以乡镇(街道)党委为核心、农村社区党支部为基础、农村社区党员为主体、其他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组织管理新体制。发挥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从政府、驻地单位、街道及社区居委会、辖区居民群众四个层次入手,逐步实现集权管理模式向分权管理模式的转变,向街道、社区放权,给社会组织授权,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落实”的新型管理体制。太仓市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五大目标体系,即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组织体系,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社区共建体系,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社区工作体系,亲民、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活动体系。 二是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的组织工作各项制度及议事决事规则,积极探索推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在职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同时,从有利于党的活动、党的管理以及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推动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载体。农村社区党组织也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创新,逐步实现了领导方式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协调服务的方向转变,组织方式从过去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活动方式从过去各自封闭向形成社区合力的方向转变,形成了上下延伸、资源共享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共驻共建协调机制。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和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内一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开放设施资源,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农村社区资源,努力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张家港市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以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需要为纽带,加强农村社区内党组织的相互协作。在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同时,重点开展了农村社区与非公企业的共建活动。目前,全市农村社区党组织共向1000多家非公企业派出了800多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 3、立足服务,拓展功能,增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活力 管理和服务是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职能也要随之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改进和加强。近年来,苏南地区部分市、县(市、区)在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通过构建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把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同服务社区群众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活力。一是把农村社区党建融入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之中。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以社会性、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为切入点,整合社区资源,聚合社区各类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力量,投身到整顿秩序、治理环境、绿化保洁、亮化美化等工作中去。通过建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责任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社区义务劳动、党员奉献日等活动,搞好城镇管理,服务居民群众。二是把农村社区党建融入到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之中。社区党组织主动帮助驻区单位、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解决工作、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他们创业和发展提供服务。三是把农村社区党建融入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之中。坚持按照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建立和完善有一定规模的多功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服务求助网络,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无锡惠山区、常州武进区等地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创新共驻共建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确定服务主题,推出服务内容,丰富服务载体。农村社区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学校、医疗、家政、职业介绍等各种形式的农村社区服务性组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张家港市针对外来人员不断增多的现状,建立了市级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并在各社区设立服务网点,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使他们在就业、就学、医疗、住房等方面享有与本地人员的同等待遇。 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提升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农村社区党建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领域,涉及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近年来,苏南地区部分市、县(市、区)委始终把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布局,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同时,坚持把抓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评比表彰先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江阴市专门成立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下设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小组等6个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社区工作的协调指导。有些乡镇还成立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定期讨论研究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筹划共建活动,并明确要求驻区单位党组织把农村社区党建纳入本单位党建工作内容,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任务,积极参加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不少地方在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建立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组成,定期开展活动,研究讨论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方法措施,落实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的具体工作。 苏南地区的成功实践带来的几点启示 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苏南地区部分市、县(市、区)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的做法和经验,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必须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摆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位置。当前,我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体制、利益关系格局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日益错综复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苏南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各级党组织必须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发展、富民、安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启示二: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建立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道路。要统筹兼顾城市与农村,在推动城市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建立健全以城带乡机制,优化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让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要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要统筹城乡的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乡的居民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合理布局,居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同步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步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着力形成农村支撑城市、城市促进农村的生态环境优化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启示三:必须高度重视利益协调,夯实建立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悉心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在推进改革和建设时,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并切实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既要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等的利益,又要代表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既要代表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的正当利益,又要代表困难群众的利益,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又要维护其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越来越拥护党的领导,建立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才能越来越巩固。 启示四: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夯实建立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苏南地区的成功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必须切实加强各个领域党的建设工作;党的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又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社区是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农村社区建设核心内容的社区党建,要求党的组织必须主动适应农村体制变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转变执政方式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推动农村、城市、企业等各方面党的建设工作,形成融农村党建、企业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社区党建为一体的“大党建”格局。要切合农村社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围绕农民向居民、乡镇向城镇、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的转变,及时建立和调整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做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员作用同步发挥。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等问题,增加对农村社区党建的资金投入,把社区党组织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建设纳入城乡改造整体规划。要妥善解决好农村社区党务干部待遇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工作、生活困难,为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启示五: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夯实建立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各方,保证基层工作的健康发展;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建设工作。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真正地起到联系群众、服务大众、表达诉求、协调利益的作用,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四是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