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李源潮在江苏团审议:新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发布日期:2006-03-09


据南京日报报道:

  6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以人均GDP达3000美元为标志,江苏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结合实际贯彻好这次全国两会精神,把中央的部署转化为江苏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的水平攀升。

  李源潮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生动展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一个务实、创新、鼓劲的好报告,是一个融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于一体的好报告。

  李源潮指出,“十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经历挑战、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2005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苏州和无锡及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江阴已成为我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市、县。这不仅为江苏“十五”赢得了圆满结局,而且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源潮说,“十一五”时期,既是我省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又是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温总理报告的要求和我省两会的精神,充分利用江苏的良好基础和发展条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咬定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立足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今年要确保“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几条:

  一是坚持富民优先的政策导向,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人。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创业富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群众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实行就业富民,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职工工资性、福利性收入。实行培训富民,着力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技能。实行保障富民,完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富裕农民为核心,重点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500万农民大转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办好农民教育培训、农村道路建设、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新一轮五件实事。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准确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软件、商务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把软件开发作为战略产业,确保到2010年实现软件产业销售、出口“双倍增”目标。

  四是坚持以科技创业为突破口,全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依托江苏的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和开放优势,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渠道,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轨,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跨越。根据市场需求,把科技创业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加快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引导科技企业确立先进的市场理念,建立创业投资风险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加速向规模产业转化,增强江苏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坚持利益兼顾,促进社会和谐。深入推进法冶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等载体建设,更加注重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努力达到“三方共赢”;兼顾发展进程中能力强的群体和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激励能者创大业,帮助弱者能就业;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和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重点帮扶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保证江苏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逐步解决困难家庭上学难、看病难的“两难”问题;兼顾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推动苏北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尽快致富;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间的利益,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江苏人民。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