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新班子当有执政新理念
发布日期:2007-01-12

转自<半月谈>
  
  当前,我国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一些地方的换届工作已经完成。这意味着,又有很多领导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履新的领导干部们都在积极谋划以新的发展、新的建设、新的成绩为党的十七大献礼。愿意有所作为,主动有所作为,这是好现象,干事业就需要有这样一种劲头。但新人不能走老路,更不能走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错误的老路,不能走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符的老路。实践证明,老办法、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所以,我们希望新班子要有执政新理念。
  
  执政新理念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就是心甘情愿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加快发展,进一步把经济总量做得再大一些,依然是新班子要面对的中心工作。但经济发展绝对不能为快而快,为GDP而GDP,更不能一说发展就是加大投资,就是开工上项目。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只考虑经济活动活跃与繁荣,却不管这种活跃与繁荣能持续多久,能产生多少实际效益;只考虑工程项目本身、甚至仅仅是建设期间带来的一点利益,全然不考虑为此浪费了多少资源,破坏了多少环境,付出了多少隐性代价;只考虑发挥低劳动成本优势赚得一点辛苦钱,忘记了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量延后成本迟早要我们支付。结果他们的一番好意,一腔热血,在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下,不仅没有实在的收获,反倒把这几年宏观调控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更有甚者,经济建设过分挤占本来应该用于社会事业和其他方面的资金还将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无论就我国的经济家底还是所处发展环境都不允许我们再走这样一条路了。
  
  坚持科学发展观,既不能浪费资源,又不能破坏环境,还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把眼前与长远统筹考虑。这样的发展确实可能没有过去那么快,体现在数字报表上可能没有过去那样好看,发展起来可能也比过去要难一些。但这样的发展才是真实的发展,才是靠得住的发展,也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发展。因此,新班子、新干部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觉性,把主要精力放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换上来,放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上来,放到走自主创新道路上来,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
  
  在新的发展与建设中,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折不扣地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鼓励、引导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执政新理念体现在社会建设中,就是聚精会神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做到社会公平正义共建共享。
  
  随着我国总体实现小康,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特点。比如,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越来越敏感,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日益拉大的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如何在进一步做大蛋糕和更公正地切好蛋糕之间,我们要有新抉择。又比如,改革发展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既在根本上相一致又在客观上存在矛盾与冲突,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需要新思路。还比如,过去那种党委政府包揽一切、包办一切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吃力不讨好。干部劳神费力半天,群众一点不买账。在社会关系更加多样、社会活动更加活跃、社会空间更加扩展的背景下,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也需要新思维。
  
  执政新理念体现在能力建设上,就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我们要尊重科学,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律权威,一切执政行为都在法律赋予的范围内展开,自觉、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努力使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需要指出的是,执政新理念的真正确立有待于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支撑。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无可厚非,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我们领导干部创造政绩提供了广阔舞台。但如果我们仅仅是为政绩而政绩,甚至把政绩变异为形象工程,数字游戏,忘却了政绩背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政绩就变了味,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警醒的。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