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布日期:2007-02-12

  转自人民日报
  
  把握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之一,同时强调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层次,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不能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建设和谐文化;同时,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在和谐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时候必须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具有定性的意义。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这一性质,是由居于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所决定的。
  
  具有整合的意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并不是从文化形态上进行的定性。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和谐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状态,而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状态的和谐文化,意味着它是一种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由社会主义社会中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协调构成的和谐的文化状态。这是因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的利益关系、活动方式和思想观念由单一走向多样,这在文化生活中表现得特别充分。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可以形成有序的状态,也可以呈现无序的状态。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具有引领的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协调、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不辨是非,形成一种文化大杂烩,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和谐文化。引领,包括引导,也包括辨别。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我们要在辨别中引导,在引导中协调,在协调中整合。而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并不是要消除文化差异,而是要像《决定》所强调的那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协调、整合成为一种和谐文化。
  
  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总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代替和谐文化建设呢?和谐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呢?
  
  这里,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自觉地信奉和接受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我们能不能建设一个使13亿人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文化?之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是因为13亿人在利益追求和理想信仰方面、在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方面、在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方面、在人格和心理素养方面有各种复杂的情况,文化建设必须尊重这样的客观事实和复杂情况。
  
  在研究和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层次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内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有的是先进分子能够自觉信奉和接受的,有的是全体人民都有可能接受的。当然,不管怎么说,要使13亿中国人都自觉地接受它的全部内容,决非易事。
  
  在研究和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应该看到,13亿中国人尽管在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这就决定了我们能够建设一个使13亿中国人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文化。这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依据。
  
  综合这两方面情况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引领但不能代替和谐文化建设。我们应该从13亿中国人的实际出发,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并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其中所说的诚信友爱,就是关于思想道德的要求。这实际上已经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总要求,就是形成诚信友爱的思想道德和人际关系。根据这样的要求,应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只要我们按照这样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就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好和谐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吴潜涛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 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是复杂多元的,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退治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有赖于崇高精神的强力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系统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同其他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结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杨振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全国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属于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由于立场观点和认识方法不同,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各不相同。只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一应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精髓;二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既从书本上汲取理论和知识营养,又到实践中去经受磨炼、向人民群众学习;三应不断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下,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
  
  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具体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之中,发挥着引领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完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的重要作用。
  
  所谓人生观,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一般来说,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等。生活观、事业观、婚姻观、幸福观、苦乐观等,都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素养不同,对人生许多重要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就会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指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把握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明确人生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告诉我们,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的理想、目标、前途必须与社会的理想、目标、前途相协调、相一致才能最终实现。任何脱离社会总目标、总趋势的所谓“个人追求”或“个人目标”,很难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个共同理想既具体实在又鼓舞人心,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只有把握了中华民族在现阶段的这一共同理想,并用它引领每个社会成员的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线。在现阶段,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从而更加有效地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我们所说的价值观,一般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的对于是非、利弊、善恶等的系统观点或评判原则。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所具有的社会立场和根本利益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崇高社会理想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是求真务实、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价值观,是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大多数成员谋利益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为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