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
发布日期:2007-03-05 |
转自<求是>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正确把握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内涵与要求,深刻认识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思想内涵。 首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谐理念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描述,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和谐理念就是社会主义的理念。 其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应当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就以不同方式表达过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在中国,古代有劳动人民对于“乐土”的向往,有儒家对于“大同社会”的描述,近代则有康有为的《大同书》;在西方,古代有基督教描画的“天国”蓝图,近代则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试验。但是,由于这些理念和精神脱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而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人类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精髓——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再次,表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文化自觉。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以及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地位是不一样的。重视矛盾的对抗,强调阶级斗争,这在革命时期是正确的。但是在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再坚持这样的思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从以革命为主题转向了以发展为主题。从此,保持社会和谐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元的利益主体,但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的方法来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实践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和谐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这也就是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和谐、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既指向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也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需要利益协调机制和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感情、调节行为、整合关系。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用和谐的方式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这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推动人与人的和谐,还要促进人的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遇到某种挫折时,或面对社会的消极面,甚至会产生偏见和偏激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变成极端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必须坚持重在建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第一,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仅把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个体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而且把价值追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因此,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教育与引导,不断促进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形成。 第二,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执政党具有主导、示范的作用。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党内不和谐,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党内和谐取决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各个方面做群众的表率。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党员、干部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是看言论,而是看实际行动。如果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人民群众着想,干群关系自然就会和谐。 第三,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必须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出现了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互联网及其博客等已成为功能强大的新兴媒体;我国又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西方文化的渗透,各种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对社会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的形成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因此,要有效整合多种媒体和宣传资源,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表明政府部门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最大限度地压缩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促进全社会和谐理念的形成、和谐精神的培育。 第四,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体现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之中。广泛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是广大干部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以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为重点,以创建和谐企业、组织为支撑,以创建和谐家庭为基础,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要以利益调适、心态调整为重点,以社会共建共推、群众广泛参与为途径,积极营造人人讲和谐、人人促和谐的生动局面。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