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布日期:2007-03-09
  转自 人民网
  
  一、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它要求执政党要不断提高驾驭全局把握中心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从外部看,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为我们吸收和借鉴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新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压力。从内部看,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对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分析和归纳。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简称“2•19讲话”)中从8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和归纳。在同年秋季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从10个方面分析和归纳了这些阶段性的特征。在党中央对这些特征所作的分析中,包含着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这些阶段性的特征概括地说,就是“重叠、两难”。“重叠”是指当前我国是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重叠;“两难”是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具有两难的特点。比如,既要继续发展,又要坚持科学发展;既要保持东部发展的活力和率先发展的态势,又要坚持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
  
  虽然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发生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层面的变化是基础性的变化,它或早或迟要引起上层建筑和其他领域的变化。事实也是如此。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当前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用四个“深刻”加以概括是非常准确的,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如此深刻的“变局”,无疑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提高驾驭全局把握中心的能力。为什么要强调驾驭全局呢?因为当前我国由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即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因此,党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认真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的六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党章中规定的“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为什么要强调把握中心呢?因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一点已经成为当前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然而,对于执政党来说,重要的是,即使在出现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情况下,也要始终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无疑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的新阶段。也就是进入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阶段。这两个重要战略思想是对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保证。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这也是我们党在这个新阶段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
  
  二、科学发展观抓住了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它要求执政党要不断提高引领和推进继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
  
  《决定》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与此同时,《决定》也指出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六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地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多是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可以而且最终都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的。这就对党引领和推进继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继续发展、科学发展过程中提高引领和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无疑是重点和难点。因为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中就包含了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相比较而言,要做到科学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但这又是必须要解决的。当前我国发展中“两难”的矛盾和问题尤为明显。从宏观上看,既要坚持继续发展,又要做到科学发展;从中观上看,既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又要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从微观上看,既要信任和鼓励那些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又要关心和帮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困难的弱势群体和阶层,等等。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须提高党引领和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就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好”,就是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今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地位的新阶段,讲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降低发展的成本和代价。发展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但决不能不计成本和代价。讲发展还要解决好谁来承担改革发展成本,谁来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等重要问题。应当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只有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做到全体人民共促改革发展、共担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发展应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好”首先应当体现在这里。“快”,就是要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较快发展。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对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对于发展决不能有任何动摇。而发展必须体现为有一定的速度,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就难以科学发展。
  
  党不是政府更不是经济组织,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决不能包揽一切。但是作为执政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今天,党无疑不能置身于经济建设之外,要把经济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问题只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就要求党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这也就决定了党必须不断提高引领和推进继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当然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仅仅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不够的,还要下大力气转变存在于各级领导头脑中的传统发展观念,下大力气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努力把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扎扎实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要求执政党要不断提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首要原则。充分证明了以人为本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需要指出的是,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中外思想史上曾经长期争论过的那种抽象的“人”, 也不是指具体的个人或某一社会群体,而是从治国理政理念层面上讲的,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自然也包括他们的尊严、生命权和人权等)。
  
  以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己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应该说这个命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但是这个命题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已经有了全新的内容,或者说在今天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对此,胡锦涛同志有一系列深刻的分析和论述。他在“2•19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还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利益矛盾凸显。虽然社会矛盾包括方方面面的矛盾,但是现阶段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是利益矛盾。二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在经济社会结构出现多元化的条件下,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必然的。由此带来了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或冲突越来越多,而且日趋突出。三是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有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之间、阶层之间、党群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还有腐败、正当诉求的非理性表达以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活动,等等。上述这些矛盾给执政党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无疑也对执政党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既不能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也不能熟视无睹,任其发展。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决定》对这种正确选择作了全面的阐述,为党切实提高这方面的执政能力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决定》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决定》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实质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正确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和无法妥善处理方方面面矛盾的社会可以称之为公正的社会。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正因为如此,党非常重视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决定》强调要通过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这六项制度都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这个重大问题。
  
  再次,《决定》非常重视建立和健全各种有效的机制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机制虽然要低于制度和法律,但它是保障制度和法律实现的重要载体。《决定》提出要建立和健全各种科学有效的机制,如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等,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等。此外,《决定》还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这对于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也是不可缺少的。总之,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执政党必须从执政理念、制度法律、各种机制的有机统一上,不断提高党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