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最大政绩 |
发布日期:2007-03-20 |
转自人民网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进展。邓小平曾讲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今天,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更要普遍改善民生,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却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悖论,即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包括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卫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本身也对政府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成为政府改革的契机,促使政府执政目标和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 针对中国特定的国情,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预内容。这涉及如何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表现,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政府的政绩。GDP的增长从经济学上来讲是一种市场的政绩,是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行为,GDP的增长速度取决于市场行为。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这包括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低通胀、低失业、低赤字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五大目标,而不应该参与到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与决策中去。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投资。就中国而言,就是应当解决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来说,就越要淡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主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那么,对中国13亿人口而言,有众多的民生问题,什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呢?我认为,是指涉及最广泛人民群众和最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情条件下,最大的民生问题有所不同、有所重点,它既是具体的又是变化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解决了“吃饭”和“贫困”这两大问题之后,最大的民生问题就转变为“就业”和“教育”问题。因为这两大问题涉及人口最多,关系切身利益最直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凸显了这两大民生问题——其一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其二为教育是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造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不仅在发达国家是难题,发展中国家是难题,转型国家更是难题。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因此,解决就业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多处于“就业摧毁”时期,中国政府在破解这个难题上则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中国实行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就业规模,调整了中国的就业结构。从全球视角来看,全世界新增的就业约1/4在中国,而且主要在中国的城镇。 扩大就业能够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经济社会结果。从经济学上讲,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反过来就有了经济增长。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现在我们是为了创造就业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就业增长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使我们摆脱了“高增长、低就业、低消费”模式,向“高增长、高就业、高消费”模式转变。 ——教育是民生之基 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要素。任何一个人在竞争性的经济条件下,不管是农村或者是城市,只要有劳动资本,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就意味着其收入水平将会有所提高。这一逻辑链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 从人口质量上看,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实现中国人力资源迈上新台阶。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是世界上各类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们无论是大学在校生数,还是毕业生人数,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学”,很快在校研究生人数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研究型的蓄水池”。 但从教育质量和占总人口数比例来说,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不仅制约了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已经影响到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点也从原来主要关注城市,转向关注农村,尤其是农村的贫困子弟;从重点关注基础教育,到同时关注职业教育。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是政府作出的重要承诺。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政府计划利用公共财政来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公共政策的重大转变,真正确立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制度。新的世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随着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了农村义务阶段的“学费”,转由公共财政保障义务教育的基建费和事业费,义务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义务”的本来含义,成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要高度评价这种制度转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二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今年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三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四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同时,政府还大力倡导加强职业教育,增加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这是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决策。 2007年中国要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目标,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应该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我们面对的是最大规模的人口,面对的是最大规模的在校生人口群。为此,需要国家财政大规模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制度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我们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教育投入的红利。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