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以创新举措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发布日期:2007-03-26
  ----来自“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的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与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委联合课题组
  
  转自人民日报
  
  在新的历史时期,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和部署,探索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国家行政学院与中共宁波市委合作开展了“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项目研究报告已经完成。该报告对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改进创新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方法
  
  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改进创新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方法,确定能力培养的重点,拓展能力培养的途径。
  
  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完善培训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培训、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为基本框架的干部能力素质培训内容体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分级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建设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确保大规模培训干部目标的实现。
  
  拓宽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途径。领导干部所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执政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执政能力。要为领导干部进行实践锻炼创造条件,根据干部自身能力素质和经历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锻炼方式,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各种岗位上去磨练,通过挂职锻炼、岗位交流、蹲点调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科学构建领导干部能力考核评估体系
  
  科学的能力考核评估体系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具有目标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执政理念。因此,建立一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能力考核评估体系,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立科学的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分层分类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以至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着重解决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指标权重构成的合理性等问题,以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强化刚性考评指标的基础上,可适当融入柔性化的考评指标,努力实现所设置的指标既能及时持续地反映一个领导干部在不同时期的执政能力状况,又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领导干部在一个时期的执政能力水平。
  
  建立有效的能力考评方法体系。考评方法既要充分继承传统干部考核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引进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先进理念,采用人才测评、人机对话、情景模拟、心理素质测评、民意测评等现代方法;注重把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结合起来,利用应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手段,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考评参与面上,可适当扩大范围,进一步拓展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健全多途径的能力考评结果运用体系。把能力考评结果记入领导干部基本信息档案,并对能力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记录,为全面掌握领导干部能力情况提供基本依据。及时向被考评对象反馈考评结果,充分发挥能力评价的引导与纠正功能,让领导干部了解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实绩论奖惩,凭能力用干部,逐步将能力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健全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健全完善科学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把优秀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能力和特长,让其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建立能岗相适的干部调配机制。建立领导职位说明书制度,规范领导职位的能力素质要求,设定准入资格条件,增强干部推荐、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探索实行空缺职位预告、个人意愿申请制度,允许干部根据本人愿望和自身条件,按照职位资格条件的要求,向组织部门提出任职意愿申请。加强干部调配预案管理,把干部意愿与德才表现结合起来分析,使干部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
  
  建立科学的领导班子配置机制。以理顺关系、减少重复、强化职能分工为目标,科学确定党政领导班子的职位设置。地方党委、政府可以适当扩大交叉任职,减少和避免职能重叠,以提高工作效能。配备各级领导班子时,应注意优化年龄结构、经历经验结构、心理气质结构、类别结构以及专业知识结构。
  
  健全干部工作的民主保障机制。扩大任用提名、推荐、考察和决定任用4个环节的民主。搞好选拔任用前的公示,通过一定方式和途径及时把空缺的领导职位和任职资格条件公布于众,为民主推荐打下基础。认真组织群众参与民主推荐,减少群众推荐的无准备性和盲目性。
  
  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上,应以上级党委评议为主,同级党委自评为次,干部群众评议为辅。在评议方法上,应采取上级检查与公开评议相结合的方法。
  
  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
  
  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其目的不在于惩罚制裁,而是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只有大力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实行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方式。在进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级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运用职位说明书等科学界定领导干部的职责,明确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使领导干部提升能力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建立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对每个领导干部的职权、责任、工作业绩作出明确规定,并规定能否完成职责和实现目标所受到的奖励和惩罚,使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工作职责与岗位性质、能力水平相对应。
  
  建立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特别是决策和执行等关键环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实行全面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对一把手权力运行过程和环节的制约、监督制度。实行失职追究制度,对权力运用中出现的人为失职进行责任追究。特别是对不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决策,给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造成损失的决策行为,要追究决策者的行政责任、党纪责任和法律责任。
  
  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在制订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订后要提供一个群众可随时查询了解的平台。建立以基层社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为依托的群众监督网络,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组织化程度。利用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载体,建立以新闻媒体、举报电话、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监督平台。
  
  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正常更替机制
  
  干部正常更替,是促进干部队伍新陈代谢、保持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提高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长远大计。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正常更替机制,对于优化领导班子配置、畅通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和完善以任期制为核心的干部正常更替机制。尽快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适用对象。严格规定任期年限,达到最长任期年限,必须退出原领导职务。强化任期目标考核,优秀的提拔重用,一般的转岗安排,平庸的退出实职岗位或降级使用,以激励干部在任期内有所作为,使干部队伍更加充满活力。
  
  建立以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为核心的适度淘汰机制。进一步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力度,研究制定不胜任现职的认定标准,确立衡量干部“下”的具体尺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对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领导干部,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的配套政策体系。一方面,应重视和加强思想舆论引导,营造领导干部正常退出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正常退出后的保障机制,避免正常退出的领导干部经济待遇落差过大,为自愿“下”的领导干部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链接
  
  国家行政学院与中共浙江省宁波市委合作开展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研究项目,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具体由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与宁波市委组织部组织实施。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课题组在宁波市召开了5个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座谈会,并深入8个县(市、区)、5个市直部门,访谈100多位领导干部;向各层级干部发放调查问卷6套5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0多份。同时,赴上海、广东、四川、福建和南京等省市考察,了解各地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课题组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形成由1个总报告和7个子报告组成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总结了宁波市在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