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关于实现江苏又好又快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日期:2007-04-18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转自<求是>杂志
  
  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在江苏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遵照省委的要求,我们课题组在全省各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战略要求。为贯彻这一战略要求,江苏既注意到了发展速度的率先,又注意到了发展质量的领先,做到“好”与“快”的兼顾。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至2006年增长率分别为10.2%、11.7%、13.6%、14.8%、14.5%和14.9%。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环境、土地的约束日趋严重,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粗放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针对这一现实,“十五”期间江苏即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质量的提升,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国际上工业化加速时期最突出的环境矛盾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十五”以来,江苏共完成造林634.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8%,比“九五”末增长了23.3%。全国共评出6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江苏占有17个;全国6个生态市,江苏占4席。
  
  又好又快,要求江苏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当前,江苏经济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特殊阶段,保持相对快些的速度仍然十分重要。没有经济增长的快速度,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也就失去了“两个率先”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不突出“好”的发展指向,就会加剧经济粗放式的增长,加剧环境质量的恶化,加剧资源瓶颈的约束。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江苏经济正处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推进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江苏省委认真总结前几年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深刻汲取“铁本事件”的教训,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加速实现江苏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又好又快”既为实现这三大转变指明了方向,又为实现这三大转变提供了新的动力。
  
  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根据党中央的精神,结合我们的实践情况,江苏在落实又好又快发展战略中,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优化,再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十五”期间,江苏省的一二三产业增长率分别为2.9%、16%和13%,农业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上升了4个和6个百分点。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2.0∶51.7∶36.3变为2006年的7.2∶56.5∶36.3。在工业内部,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迅速成长,成为江苏第一大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已达14.7%,5年间上升了6.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6年江苏全省服务业经济规模突破7000亿元,大大强化了为生产服务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功能。
  
  当前,江苏经济正处于从经济起飞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渡时期,按照党中央又好又快的要求,仍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一要做强、做精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二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等产业。三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加速发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服务业。同时,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快速增强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竞争力,形成江苏结构高度化、布局合理化、在全国领先的产业结构。
  
  第二,提高效益。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时期,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扩张,对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要求更为迫切。“十五”以来,江苏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省GDP突破2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0亿元。国家统计局宣布的2006年百强县前10位,江苏占有7个;全国千强镇,江苏占有275个,列各省(市)之首。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看,江苏已走在全国前列。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提高经济效益就显得更为突出。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仅仅依靠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效率是递减且有边际的,不能维持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改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增长,转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高效益的增长,从总量转向结构,从规模转向效益,也就是由侧重快到更重视好。
  
  江苏是一个资源匮乏省份,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当前,降低工业能耗的压力很大,经济发展的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全国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德国的1/12、韩国的1/7。中国生产1美元GDP的耗能相当于美国的4倍左右;每吨煤生产的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欧盟的17%左右。发展资源的严重短缺,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的较大差距,以及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消费的极大需求,使江苏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瓶颈制约。正是针对这样的状况,江苏省委提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注重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业,率先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第三,提升质量。当前全球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经济质量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江苏正在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只有经济质量提升了,才有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
  
  近几年来,江苏大力推进科教兴省战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比重大幅上升,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0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到全省出口的42.7%。但目前江苏经济发展的质量仍不理想,既影响到核心竞争力,也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效益。2006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虽然达到30.8%,但还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多数是由“三资”企业实现的。目前,全省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和55%,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在70%以上。所有这些都表明,迅速提升经济质量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
  
  资本和劳动投入是经济规模扩张的基本要素,而科技创新是提升经济质量的主要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苏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好、水平更高,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把软件业作为发展新型服务业的重中之重;把推动科技创业作为主要着力点,加快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把江苏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实现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这是提高江苏经济质量与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按照又好又快的要求,江苏还要进一步深刻认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意义,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尽快建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型省份。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十五”以来,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在各产业领域积极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二是把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作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综合环境治理。三是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着力培育生态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大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基本形成生态省建设的框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但江苏的生态省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坚持又好又快,就是要按照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江苏。为此,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环保标准,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尽快建立环境风险预测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构建适应又好又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容量作为生产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环保标准;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环境价格体系,形成“排污者付费、治理者赚钱”的利益导入机制;确立新的政绩观,将经济效益的改善、科技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之路。
  
  第五,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江苏市场经济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经济活力显著增强。2006年省属国有企业利润增长63%;私营企业达到60万户,增加9.3万户,非公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非公经济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5%,全省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又好又快发展,内在地要求把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十一五”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要继续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着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二是要进一步推进所有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促进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做大做强;引导外资企业产业配套本土化,技术研发本土化,管理人才本土化,促进外资企业“落地生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三是要加速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重点发展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加速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