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节俭意识对话录 |
发布日期:2007-04-23 |
转自人民日报 “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上强调的增强“三种意识”的内容之一。在物质财富越来越充足、人们越来越有条件享受富裕生活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节俭?如果需要,那么,需要什么样的节俭意识和节俭行为?怎样使节俭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与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碚和中共山东省昌乐县委书记王树华进行了对话。 没有节俭,就没有积累和经济增长。增强节俭意识是由我国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原则问题 记者: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那么,在现代社会,在物质财富越来越充足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节俭的价值呢? 金碚:现代社会产生于工业化,工业化的经济动力来自投资,投资的源泉是储蓄,而没有节俭就没有储蓄,就没有积累和经济增长。节俭有多种类型。一是个人或家庭生活节俭,它是积累财富的前提,因为没有生活节俭,挥霍无度,一切财富都将消耗殆尽。二是生产节俭或节约,它是效率的基础,没有生产节俭或节约,失去成本控制,生产者就没有竞争力,必将为市场竞争所无情淘汰。三是经济剩余的节约,它是形成投资和积累的源泉,没有经济剩余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就没有经济增长和财富的持续创造。四是公共财产的节俭,它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没有公共财产的节俭,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光明前景。 田雪原:我们应当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节俭问题和树立节俭意识。增强节俭意识是由我国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客观实际决定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原则问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淡水资源不足1/3,人均林地面积不足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1/2。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还将再增加1.5亿左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环境恶化的形势非常严峻。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加剧了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要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将人类活动纳入环境生态系统、依法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些方面都同节俭意识密切相关。特别是要将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根本上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增强节俭意识纳入人口素质提高的范围。 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对全社会能否形成节俭意识和节俭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建设节约型社会,应从领导干部做起,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做起 记者: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对此应如何认识呢? 金碚:在现阶段,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不仅直接掌握和支配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和财产,而且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也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和调控干预权,其行为对全社会能否形成节俭意识和节俭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节俭要求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节俭、生产节俭和经济剩余的节俭,通常是以内在利益机制为基础的,即行为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动机或者迫于竞争压力,会自发地倾向于节俭和节约。而支配公共财产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却缺乏形成节俭行为的经济利益机制。这也决定了要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形成自觉的节俭意识和节俭行为。政府的节俭意识和节俭行为,概括起来说就是两句话:第一,珍惜民财,因为那个钱是老百姓的;第二,用之当用,就是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王树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法宝。历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经验教训,不胜枚举。而正是靠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我们的物质财富还远没有达到极大丰富,富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丢掉了优良传统,忘记了基本国情,工作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生活上贪图享受、挥霍无度。对此,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因此,强调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田雪原:我国现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对外贸易额位居第三,外汇储备位居第一,过去“一穷二白”的状况有了根本改观。面对财富较快增长而制度、管理、监督还不能及时跟上的复杂局面,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和使用社会物质财富,就成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所以,现在强调增强节俭意识,首先是针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讲的。如果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果不计成本的挥霍浪费现象刹不住,改革开放的一部分成果就会被白白浪费掉,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伤害。建设节约型社会,应从领导干部做起,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做起。 节俭并不是资源的消极闲置,不是封库守财。用之当用,物尽其用,珍惜民财,耗有所值,才是现代社会的积极节俭意识 记者:有人对提倡节俭存有疑问:这是不是又要“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提倡节俭和拉动内需是不是有矛盾呢? 田雪原:节俭乃节制、节省和俭朴、勤俭之意,树立节俭意识并不意味着抑制消费。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需不足、消费不振。因此,增强节俭意识不是抑制消费,而是倡导合理消费。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节俭有新的涵义。高耗低效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老大难问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而单位GDP能源和材料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非常紧迫。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增强节俭意识,应把生产节约包含在内,努力实现单位产品能源和材料消耗的下降,以节约推动生产的发展。所以,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树立节俭意识。 金碚:节俭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节俭并不是资源的消极闲置,不是封库守财。用之当用,物尽其用,珍惜民财,耗有所值,才是现代社会的积极节俭意识。资源和财富配置有效、使用得当,才有真正的价值;配置错位、使用失当,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财富损失。现代经济以高效率生产为基础,以大众消费为目的。挥霍浪费既损害生产效率,也损害大众消费,并破坏社会福利增长机制。引导资源配置于最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领域,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节约,把资源配置得更好,就可以更好地让老百姓富起来,老百姓就可以有更高的支付能力和更强的消费动机。所以说,讲节俭并不是要求大家“勒紧裤腰带”,而是相反,是要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以消费得更好。 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风气,仅靠舆论引导和道德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相应的制度约束和法律约束来保障 记者:怎样才能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风气呢? 王树华:形成节俭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权力,掌握着公共资源,其行为带动力大,破坏力也大。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带头增强节俭意识,并把它体现在生活细节上,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体现在生活细节上,就要从小处入手,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对自己严格要求,杜绝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特别是在公务用车、公款接待等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标准,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干部群众作出榜样。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就要从大处着眼,把节俭意识体现到对工作全局的把握上,尤其要体现到领导决策上。事实证明,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慎重决策。这就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不上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影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建设项目,使创造的政绩真正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同时,各级干部还有责任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金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支配公共财产的政府部门缺乏节俭的经济利益机制,所以,要使政府官员形成节俭意识,必须作出必要的制度安排。例如,实行批钱、管钱、花钱相分离和相制约的财政管理体制等等。 王树华:没错。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风气,仅依靠舆论引导和道德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相应的制度约束和法律约束来保障。现实中一些严重的挥霍浪费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客观上纵容了这种行为。当前,应重点围绕规范行为、责任追究、监督制约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尤其要把责任追究制度作为重点,对盲目决策造成经济损失的,对随意挥霍、奢华无度的,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同时,还应重视研究加强监督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监督,减少和杜绝铺张浪费问题的发生。 节俭是一种美德,可以聚集起巨大的社会能量。增强节俭意识,重要的是从我做起,形成风气和氛围 记者:关于铺张浪费,社会上存在种种托词:“为了办成事,就要舍得花钱”;“不是我不想节俭,而是社会风气如此”;等等。对此应该怎么看? 金碚: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对发展经济有利,公务活动浪费些、铺张些,无碍大局,甚至迷信“办大事就得花大钱”。其实,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借口。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即使办成了几件“浩大工程”,创造出一时的“辉煌业绩”,到头来资源耗尽、财力枯竭,老百姓也少有实惠,甚至会欠下环境债、民生债、民意债。应该认识到,节俭是一种美德,可以聚集起巨大的社会能量。一个人如果丧失节俭意识,放纵自我,沉迷于奢侈生活,就将失去社会的支持,遭到人们的唾弃。一个政府如果缺乏节俭意识,不仅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所以,增强节俭意识的深刻意义在于,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奠定重要的观念基础。 王树华:节俭是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化。如果把“节俭”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它仅仅是一种要求;如果使节俭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头脑里、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上,它就成为一种文化。大家都这样去做了,就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氛围。重要的是从我做起。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