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发布日期:2007-09-05

  转自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就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要成果。”这八个方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科学发展观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处于统领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则贯穿于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之中,反映了它们的共同本质和核心内容。
  
  一、以人为本战略思想深刻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在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期,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要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保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共存,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各种利益矛盾更加突出,要求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以及参与意识、维权意识增强,人民群众不断改善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的要求和期待更加迫切,人作为发展的目的以及人自身的发展更加引起关注。
  
  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明确提出,正是对这些新要求和新期待的全面把握与正确回应。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转变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立足点,更好地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世纪新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包括正确的价值目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无限制的利润和资本增值,造成了劳动异化和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同时在于解放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要追求效益和财富增长,但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实际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区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本质,适应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二、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为贵”和“民本”思想。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也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体现了这种民本思想的底蕴,更充满着时代进步的精神。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而言,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君的统治地位为目的。而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战略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人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也应当是享有的主体。代表先进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应当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以人为本思想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运用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也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制约着人的发展,他们认为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标志。
  
  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进步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越来越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高度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唯物史观的自觉认识和实践。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同时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实践对其内涵作了丰富和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深刻阐述。
  
  人们对以人为本的“人”做过许多思考,提出过一个问题,即这里的“人”是指个人还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应当说,这里的“人”的现实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实质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两者的统一。马克思讲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的着眼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分子。因为他们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即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持了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但是,有一些地方、有的同志对发展的目的也有片面认识,特别是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甚至突出个人政绩的追求,不顾客观条件和群众意愿及承受能力,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和实践,必然妨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放在一切决策和决策实施的首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着眼于人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实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动力,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生气勃勃的伟大事业,只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主体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认识到自身利益,才能为之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也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各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依靠群众的观点,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转变思想作风,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深入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凝聚发展的新活力。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发展成果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既然人是发展的目的,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成果当然要落实到人身上,由广大人民共享,这是发展的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讲的发展成果,包括经济成果、政治成果、文化成果和社会建设成果,都要由人民共享,要全面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上,全面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前提的。如果忽视了这个前提,忽视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漠视困难群体的现实利益问题,就可能产生两极分化,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突出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要办好同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比如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扩大就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环境保护,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看病、住房等突出问题。同时,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的实际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人的利益的实现作为评价发展的价值尺度,坚持人民是发展评价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生产力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尺度,同时,又坚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价值尺度,并且把这两重尺度整合起来,强调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主体,人民利益是评价标准。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改革的标准。江泽民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裁决者。”“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都要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一以贯之地以人民利益为检验发展标准。以人为本,则进一步突出了这个标准。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千方百计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群众为实现更大的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
  
  以人为本思想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动力和最终价值取向。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既不能忽视人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又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抽象谈论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四、以人为本战略思想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的核心位置及其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提出来,规定了发展的目的、动力、结果和评价发展的标准。只有立足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科学发展。但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不限于此。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实质上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更加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
  
  以人为本思想贯通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之中,揭示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和核心内容,规定了它们的价值目标和工作立足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的指导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的纽带就是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突出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样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样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力激发创造活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实现科学发展对发展主体即人民群众自身的要求。人民群众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应当同时认识和改造自身,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外交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理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统一的,都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以人为本思想继承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针对性,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其指导意义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整体统领作用得以体现,对于指导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以人为本揭示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为前提和基础,互相制约和促进的辩证关系,引导我们克服发展观上的片面性,实现促进发展由偏重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二是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人的发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增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活力。三是以人为本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加具体化,要求把执政理念落实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上来,体现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上来。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领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从以为我为思维中心转变到以人民群众为思维中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自觉地从人民的意愿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反映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关怀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作者系省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河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