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日报 从党的十六大到即将召开的十七大,5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演进中发生重大变化。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富民优先”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新的发展方略,它的响亮提出和成功实践,是建设新江苏征途上的一座了不起的里程碑。 “富民优先”的脉络演进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之一,要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到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 ——引自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江苏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发展第一导向,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其本质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加快富民作为江苏发展的突出任务,全面落实富民举措,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称。 江苏的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去年人均GDP突破3500美元,达到3598美元。但美中不足的是,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徘徊在全国第七和第五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反差。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富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称这个发展中的难题,已成为江苏全省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 基于强烈的使命感,江苏对富民优先的认识不断深化。早在2001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引人注目地把“富民”置于“强省”前,凸显江苏在发展指导思想上开始有了历史性转变。 从那以来,根据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目标定位,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用“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来定位江苏的全面小康,把“富民优先”纳入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把富民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和最过硬的政绩。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江苏不断丰富和完善“富民优先”的内涵。2006年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再次告诫全省各级干部,富民是执政之要,也是强省之基。要把富民作为全面小康的核心要求,放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优先作为发展目标,加快提高江苏人民生活水平。 省委省政府在此后配套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无不坚持立足于让民先富、让民都富,努力达到“帕累托”边际效应。 思路调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随之改变,富民进程明显加快。全省GDP增长2005年达到14.5%,2006年超过15%。在富民优先方略的指引下,全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发生可喜变化,2006年已经由原来的全国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以上,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2万亿元,增长1.5倍。 “富民优先”的 点面实践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宿迁市沭阳县,干部说项目如数家珍,企业论发展有条有理,群众说创业兴致勃勃,形成了“人人思赚钱、个个敢投资、家家盼致富”的创业氛围。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3547家和2.31万户。目前,全县仅从事花木、板材、食用菌、印刷、图书、苗木等特色产业营销的农民经纪人就已突破6万人。沭阳县新河镇解桥村的周红亮,在上海打工时掌握了加工干花的技能。两年前回乡创办天然干花厂,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年产值达3000万元。厂里除安置100多人外,还带动1000多乡亲在家进行产品的粗加工。 ——引自《人民日报》2007年7月6日第1版头条报道《富民优先——江苏力促农民增收纪实》 在江苏,“富民优先”不仅是一个叫得响的口号,更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大地上不断上映着奋发有为、你追我赶的活剧。沭阳的喜人变化,只是富民优先战略在江苏大地激荡起的一朵靓丽浪花。 省委书记李源潮指出,富民优先,现阶段就是要“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社保惠民”。5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扎扎实实在全省范围推进富民优先方略。 富民优先,首先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径,特别是加速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努力增加人民群众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第二年,江苏就出台了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22条政策措施,民营经济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2006年,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达66万户、个体工商户187万户,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吸纳城镇就业人员617万人,占全省城镇就业总数的47.6%。去年全省新增的110万就业人口中,90万人是私营个体创业者带动就业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就业再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做好普通人就业的同时,各级政府特别关注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消除零就业家庭2414户,基本达到了动态清零的目标。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连续4年下降的基础上,今年6月末进一步下降到3.28%,比上年末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培训和转移劳动力,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广大农村实施富民优先战略的重要抓手。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资料显示,全省农村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从2002年的1000万元,逐年提高到去年的6600万元,5年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47万人次。 截至2007年6月末,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1.6%,其中就地转移827万人、异地输出814万人。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07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9%。 在农村,就地转移和返乡创业人数也在迅速增加。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每年返乡创业的进城务工农民人数大约为2.7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000个,带动10万名当地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富民优先”的万家实惠 以去年为例,全家从村里领到失地农民补偿金5000元。我本人和老父老母领取失地农民保障金6600元,儿子和妻子去年领了3500元。老父亲是党员,去年从镇里领到了1000元党员荣誉金。去年母亲生病看了5000元,报销了2500元。我和妻子在镇里重新找到了工作,去年收入4.74万元。这样,虽然家里只剩下1.5分地的菜田,全家去年总收入还是达到了6.6万元,单从财政拿到的各种实惠,就达到1.86万元。 ——引自无锡云亭镇花山村失地农民夏明华的口述 放眼全省,各地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惠及面越来越广,含金量越来越高。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精心构建的社会保障网络,让数以千万的普通家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南京鼓楼区工人新村退休职工谷师傅告诉记者,这几年对政府最满意的一件事就是养老金连年上调。2002年,他每月只拿600元钱,现在每月退休金超过1100元。他说:“我们老人盼到了一个‘老有所养’的社会,很高兴。”今年7月1日,我省养老金再次上调,全省人均水平达到1066元,位居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还明确,今后养老金将每年上调。 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16.4万人、1357.2万人、924.7万人、859.6万人,城市低保总人数43万人。江苏的社会保障,正朝着全民社保迈进。 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也在令人欣喜地扩大。全省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已达852万人,其中参加新型农保152万人,参保人数居全国第一,132万农民领取养老金。惠及贫困农户的农村低保制度正在完善。今年以来,新增农村低保人数超过3万人。此外,到今年6月底,江苏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总数达241万人。 “富民优先”方略的实施,使得江苏人民的生活富裕程度跨入全国领先行列。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披露,近5年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幅达到14.56%,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为9.82%。去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8178元提高到140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996元提高到5813元。 经济快速发展令人鼓舞,更让江苏人民欣喜的是,江苏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力度全国领先。近几年来,江苏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一直保持最低,去年,江苏城乡人均收入比仅为2.42∶1,在全国各省区市仍为最低。 2007年上半年,全省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更加可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77元,同比增长17.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33元,增长15.3%;均超过同期GDP的增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富裕不富裕,还是要看百姓的感受和评价。一项关于江苏居民生活富足感受的最新调查显示,收回的调查样本认为感受到生活富裕的达53.1%,比较富裕的达39%。曾经是江苏最贫困地区的泗洪西南岗王拐村村民孙国广说:“2002年,一年种水稻挣钱不到1000元,富民优先政策实施后,现在我养鸡的收入就上万元。我盼望十七大进一步给农民送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