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日报 “成立党组织,企业有了核心,员工感到安心,我也觉得放心。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党组织。”江苏英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英田在回顾20多年的创业历程时,万分感慨。 在江苏,越来越多的党员在非公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担当着骨干力量,越来越多的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影响带动着企业健康发展。 非公党建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突破非公企业党的建设难点。截至今年6月,全省32046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超过97%的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其中单独组建的达29703家,占92.69%,非公企业党建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党组织覆盖面迅速扩大 [新闻回放]2007年3月起,江苏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非公企业招聘万名党员员工活动。截至8月底,全省共举办了127场非公企业党员员工专场招聘会,7082家非公企业进场招聘,790名党员员工达成用人意向。配合这次招聘,各地举办了多门类、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无职党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新领域。业主不理解、企业党员数量偏少、缺乏熟悉党务工作人才……能否将这些难点一一击破,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组建率的提高和覆盖面的拓展。 2004年,省委组织部举办4期培训班,全省4万余名民企老板、党组织负责人、党建指导员走进党建课堂,接受免费专题培训。同时举办了150余场政府部门与企业现场交流会,解答民营企业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场大规模、高规格的培训,在社会上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在一次培训班上,无锡市全体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有许多业主主动要求政府选派党务工作者指导工作。 各地组织部门通过外部推荐“输血”、内部发展“造血”,以及让“隐形党员”亮明身份找到党组织等方式向企业输送党员,并加快向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盐城市通过市县机关“选”、基层党委“派”、二线干部“挑”、属地党组织负责人“兼”等多种方式,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选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一年内新发展党员1364名,新建立党组织465个。 宿迁市采取“工会推荐优秀职工、团支部推荐优秀青年、女工组织推荐优秀妇女”的“三推优”办法,两年来共在各类业务骨干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35名,发展新党员107名。 徐州市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采用思想动员促转、组织联系协转、派人派车帮转、费用报销助转等措施,帮助359名“隐形党员”把组织关系接转到非公企业。 一系列富有新意的实践,推动了非公企业党建的大提速。近一年来,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共建党组织近9000个,组建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 党的建设引领非公企业和谐发展 [新闻回放]2006年,省委组织部组织新一轮“双百强”民营企业党组织结对挂钩活动,106家企业结成对子,建立起互补双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人民日报》载文充分肯定了江苏这一做法:“以党建工作的交流,带动苏南、苏北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市场信息、管理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促进资金、项目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新型的工作思路,是新形势下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也为党组织在民企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开辟了巨大空间。” 党组织“牵线搭桥”促成企业“联姻”,把组织资源变成企业的发展资源,使企业党的建设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我省创新组织工作内容,改进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成功探索之一。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少党组织在工作中积极融入企业的生产发展经营管理,广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培育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建立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影响力、凝聚力大大增强。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行党工共建,三年来,已有15名党员工会主席被选为外企党支部书记,300多名技术骨干递交了入党申请,16名优秀青年加入了党组织。盐城市大力推进党务工作者和行政人员“双向进入、交叉兼职”,构建起融合型党建工作新格局。 各地还以开发区为重点,打造“党员服务中心”,为外企流动党员发放组织生活IC卡,加强教育、培训和考核,为党组织提供活动场所,指导、帮助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解决了外资企业党组织活动无场地、无经费、无时间的难题,为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开辟新途径。最早创建党员服务中心的苏州市,仅在2006年就通过党员服务中心在625个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目前苏州市高新区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 制约性难题有效破解 [新闻回放]2007年2月,省委组织部和省工商局联合发文,率先在全国实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确定非公企业在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和年检时申报企业党建工作情况,让非公企业党员情况和党组织组建情况随时处于“掌控”之中。这一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配套政策的创新抓手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 “双报”制度,不仅抓住了党建工作的“源头”,有利于摸清非公企业中党员和党组织的底数,而且把关口“前移”,有利于教育、引导、督促非公企业及时设置和调整党的组织,从而夯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 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各级组织部门都建立了党建工作基础台账,实施动态维护,做到企业经营状况清、职工人数清、组织设置清、党员数量清、业主身份清。泰州市结合贯彻“双报”制度,逐家对企业排队分析,分类落实企业所在地党委党建工作责任,并下发“整改通知书”,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单独组建率由58.3%跃升到97.5%。 制约非公企业党建有效开展的另一因素,是活动经费难保障。 2005年11月,省委组织部会同财政、税务部门联合发文,将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列入企业管理费用税前列支,并于今年5月下发补充通知,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的来源、管理和使用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明确了列支的路径、程序和范围。目前,全省80690家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近八成规模以上企业已将党组织活动经费按员工年度工资总额的千分之五纳入企业财务计划。 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动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推进党务工作者职业化为重点,规范党务工作者的选拔、管理、考核和激励后,泰州市于今年7月出台管理办法,明确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职业标准,实行岗位申报,强化职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对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生活待遇进行了明确规定。苏州高新区则把党务工作者保障基金和岗位津贴纳入财政。 各地还灵活设置党的组织,通过行业协会联建、开发区联建、商贸区共建等方式解决了人数少、规模小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难的问题,进一步加速了非公党建的步伐。目前,仅全省私个协会党组织就已组建非公企业党委105个、总支247个、支部4000多个,直接管理和参与管理的党员有4万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