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县三级66条“政风热线”,是江苏行政权力接受公开监督的平台,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效应——已累计播出6351期节目,受理群众投诉3.23万件,为民办实事2.05万件。 “政风热线”,只是目前江苏1440多项反腐倡廉制度中的一个。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根主线,以制度建设年、制度建设推进年和制度建设提高年为载体,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推动制度覆盖权力运行的各个领域和整个过程。 以公开为突破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权威聚焦] 南京市从2004年起率先在全国制定并实施“市场+保障”拆迁新政,如今已在江苏省全面推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区的65个城市相继到南京考察学习。 ——新华社《半月谈》8月20日报道《南京拆迁新政何以引来65个城市取经》 2004年前后,“拆迁”是国内热度最高的名词之一。如何维护群众利益,走出拆迁困境,是全国各地共同面临的一道发展难题。 南京市选择了“公开”作为解题突破口。南京市委决定把拆迁政策和相关配套文件公之于众,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约有10万多南京市民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政策讨论,20多万人次点击相关网站,经过分类汇总归纳为1558条建议和意见。最终,占公示意见三分之一的12类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占到修改文本内容的1/3以上。政府部门还对880条意见和建议未被采纳的原因作出了明确说明。在随后城市快速内环东线的拆迁项目中,依据拆迁新政,136户居民、28家工企单位,仅用2个月就全部搬迁完毕,无一例越级上访、无一例下达裁决、无一例要求复评、无一例行政强拆。 公开,是群众对权力运行的首要要求,也是进行监督的最直接方式。目前,江苏已经初步建立起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务公开考核、政务公开责任追究等四项基本制度,配套制度则有新闻发布会、听证会等,南京、苏州等地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使得江苏政务公开走在全国前列。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说,权力运行应当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权力越大,监督越严,权力越多,越要公开。 党务公开,省委率先垂范。“凡属本地区党员、群众关注的党内外重大事项,能公开的都要依照法律和规定如实公开,让权力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运行”。2004年11月11日上午,中共江苏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对地级市正职领导的任命首次实行省委全委会票决,并且将票决过程向媒体开放。 省委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各地党务公开。镇江市先在丹阳的51个党委和21个党组中全面试点党务公开,公开的内容共有6大项30多个子项。市里首次将基层所有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结果和廉洁自律情况向社会公开,同时向社会公开决定干部升迁去留的具体情况,彻底改变了用人上的神秘性,让干部群众备感震动。现在,镇江市党务公开已由乡镇、部门层面向高低两极延伸。《中国纪检监察报》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称之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风监督的重大举措”。 以“一把手”为重点,在重权部位布点结网 [新闻回放] 2007年上半年,宿迁市在55个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重点部门中,对199名县处级干部进行“勤廉公示”。群众和组织部门共“点”出了310道与勤廉相关的题目,由干部在述职述廉过程中进行重点说明和回答。在接下来的民意测评和组织考察中,3名干部因综合评定不理想而接受提醒谈话。这项2004年发端于泗阳的制度,受到中纪委的高度评价。 宿迁、徐州等地的勤廉公示、点题述廉、勤廉双述等经验,被省委及时总结在全省推开,与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监督制度相结合,充分运用到领导干部的选拔过程中。2003年以来,省纪委、省委组织部根据考察结果,先后对32名市厅级领导干部进行提醒谈话,对15人进行重新考察,对有的领导干部作了岗位调整。 腐败行为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权、钱、人等问题上。制度的设计需要针对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尤其是监督相对薄弱的“一把手”。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有关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意见、关于开展巡视工作办法、关于建立廉政档案实施办法、关于建立谈话制度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明确提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是监督的重点对象。涉及人、财、物等领域的人和事,是监督的重点部位和环节。 省级机关的各部门、各单位针对各自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制定和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省发改委持续削减和规范审批权,将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由44项削减至24项。省财政厅着重完善预算管理和转移支付、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涉农财政直补和政府收支分类等制度,两年来制定完善财政管理制度105项;省教育厅清理各级各类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先后取消收费项目56个…… 扬州市对老百姓关注的领导干部房子、车子等问题,以及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疏于管理等失职渎职问题开展行政首长问责,对权力的运用和相应的制约监督形成较好平衡。目前,该市的“问责制度”已让全市190多名党员干部受到责任追究。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的疑难杂症 [现场目击] 9月12日,淮安市交易中心一楼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不断滚动发布着各类招投标信息。二楼,建设工程、机电设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医药导购、土地交易等驻场机构一字排开……13类招投标项目在这个全市统一的招投标交易中心进行交易,俗称“大市场”,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小市场”得到整合。 经济体制转轨,市场体制完善,是一个以改革创新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的过程,也是一个反腐败源头治理的过程。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不断,上学难、看病贵、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征用土地、城市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等问题,都广受关注。对此,江苏既坚决查处其中的腐败行为,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制度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来规范权力运行,对腐败进行标本兼治。江苏曾率先对通讯工具、公务用车以及福利分房制度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正在进行的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试点,根据干部分工,对所有迎来送往的开支实行谁对口、谁接待、谁用钱,有效刹住了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近来纷纷报道了南京实行药房托管的做法。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南京市政府去年在全市156家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房托管”,就是把原来由医院管理的药房改由医药公司托管,以切断医院医生和医药代表之间的利益链,减少药品从生产到患者手中的中间环节,降低药品价格。“药房托管”以来,医院各科室不但减少了大处方、拿回扣等腐败现象,医疗用药价格和同期相比也下降了15%。今年下半年,“药房托管”向三级医疗机构推进。 制度建设正在呈现明显成效。江苏近年来建设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GDP总量已达2.1万亿元,占全国份额的1/10。但腐败案件发案态势基本平稳,在全国查办案件数所占比例呈稳中有降的趋势,为我省“两个率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廉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