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
发布日期:2007-12-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就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还是就其思想内涵和阐述形式来看,都表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这突出体现在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上。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许多正确认识和成功经验。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一些问题上也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提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些不断发展的观点和结论,正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科学结晶。 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以及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改革与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与论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把党的建设问题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在党的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新举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入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五种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党的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六个着力”: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六个着力”,是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 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提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等等。显然,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发展问题上的诸多新观点、新理念,都是对以往探索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