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意见
发布日期:2007-12-14

【南京日报报道】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关于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意见,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目标,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把南京建设得更加美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南京工作实践


1、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十七大精神实质。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市委部署,兴起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并不断引向深入,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形式多样、氛围浓厚,贴近实际、力求实效。尤其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联系我市“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深刻领会十七大的主题,深刻领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与十六大以来的巨大成绩,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深刻领会新阶段党所肩负的崇高使命,切实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以“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生动实践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当前,尤其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推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提高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现实针对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按照十七大的新要求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切实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全面落实十七大新要求,开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新局面


3、确立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方向。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按照“两步走”的部署,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实质成效,今年底将以市为单位达到省定4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全面小康标准。目前,南京总体上已进入优化发展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要顺应形势发展,确立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工作导向。力争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4万元和1万元;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满意率高于85%;消除日均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贫困人口,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消除城市无医疗、养老、失业三项保险的人员。围绕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民生水平更加改善、创新能力更加增强、人民民主更加扩大、文明素质更加提升、生态文明更加彰显的更高目标,加快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4、把握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和省委“六个更加注重”的新部署,进一步丰富全面达小康的内涵,实现“四个提升”。由重点突破向系统建设拓展,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切实带动和深入推进四位一体建设,加强城市生态文明,提升小康建设的引导力。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拓展,全力优化社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使改革开放的成果向更广群体覆盖,让更多的家庭过上富裕安康的殷实生活,提升小康建设的覆盖面。由静态考核向动态考核拓展,在全面推进各项指标达标的过程中,对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标准按照实际购买力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群众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提升小康建设的实效性。由指标衡量向感受衡量拓展,在努力实现数字达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更大程度用人民群众的认可度评价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效和水平质量,提升小康建设的认可度。


5、明确更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的时序进度。要进一步深化细化“两步走”战略部署,分“三个阶段”把全面小康建设推向纵深。到今年底,确保以市为单位实现全面达小康,江宁、栖霞、雨花台三郊区与市区同步达小康。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两年努力,到2009年,确保每一个郊县全面达小康,其中浦口区、高淳县2008年全面达小康,六合区、溧水县2009年全面达小康。到2010年,全面完成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确保不仅全市达标、全部区县达标,而且绝大多数镇街也达标;不仅大多数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小康标准,而且低收入和困难家庭数量明显减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不仅小康环境指标稳定达到省定标准,而且环境综合质量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要求;不仅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增加,而且生活品质明显提升,过上更为幸福的生活。


6、深化发展定位,明确建设新南京的深刻内涵。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这一定位,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要在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 “五个前列”的发展格局,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宏伟目标。


——高端化的经济形态更加合理,形成更富效率、更加集约、更具竞争力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的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发达程度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高品质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老城与新城新区、江南与江北有序发展的战略性布局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五个中心”,逐步形成现代城市功能和古都历史风貌有机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高质量的宜居生活更加普及,城乡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得到充分体现,全面实现“五有”目标,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幸福感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高品位的文化魅力更加彰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共同繁荣,文化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精品显著增多,市民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高水平的生态优势更加突出,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生态保护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走中国特色、南京特点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按照十七大关于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着力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构建符合南京资源禀赋特点和环境承载力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积极拓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以高效化、产业化、生态化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以自主创新为重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份额,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三年翻番。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新型光电、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制造等新兴产业。巩固和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钢铁等优势产业。继续推进产业链建设,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生产者服务、品牌经营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全面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各级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为代表的科技服务经济,打造中国软件城;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国际服务经济,加快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业贸易、现代物流为主体的商贸流通经济,加快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势,大力发展以金融、会展、商务为龙头的现代商务经济,加快河西CBD建设,打造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发挥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经济以及以社区服务、房地产为主的城市服务业,优化提升南京作为旅游名城、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形象。


8、坚持和深化自主创新的“南京模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的基本路径,把自主创新贯彻到新南京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一大平台、两个机制、三路大军、四大载体、五大领域”为特色的自主创新“南京模式”,加快建设“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力争“十一五”期末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畅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促进在宁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军工单位与本地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人才交流、课题对接、设施共建,努力把存量科教资源用于自主创新实践。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建设,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类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率超过50%。优化创新激励和保障环境,加快完善以政府奖励、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为主体的政策激励体系,以融资担保、风险基金、资本市场等为支撑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诚信社会建设为核心的创新保障体系,以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全方位强化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对接全球科技资源,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宁设立研发机构,全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构建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对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力度,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使南京成为创新型人才集聚地。


9、实现经济国际化的新突破。深刻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积极实施“全面开放、全城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国际化程度。要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上有新突破。在持续引进国际资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在积极吸纳国际先进制造业资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高端环节,引导外商投资企业依托生产制造基础,就地实现产业升级;在继续深化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扩大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的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升级的水平;在开发园区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载体建设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完善,推动重点开发区向多功能、创新型、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型,巩固和提升承接国际生产要素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有新突破。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资本等多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巩固和发展江宁开发区与尼日利亚共建莱基自由贸易区的成果,在更宽领域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有新突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扩大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的机电产品、具有原产地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做大做强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体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和引导金融保险、国际物流、教育培训、民族文化等对外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要在优化经济国际化环境上有新突破。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管理与商务服务体系,构筑适应大开放要求的大口岸发展格局,着力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


10、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落实环保优先战略,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资源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实施总量控制前提下的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切实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强化投资的源头控制,所有新上项目都必须达到节能和环保准入门槛;注重生产的全过程监控,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以搬迁改造主城区工业企业、全面整顿“小化工”为重点,彻底关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加快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重点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若干循环经济示范开发园区,大力完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扶持一批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按照国家统一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目标管理,强化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评。确保2010年末,与“十五”期末相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降低17.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9.2%,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


11、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力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优化提升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内部运作效率。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维护和保障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资源使用权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主体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法规制度和信用监督与失信惩戒机制。按照市场化、多元化、企业化方向,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投融资平台功能,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


四、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加快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12、把握发展机遇,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落实省委常委在宁集体调研时的要求,着力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由工业化为主导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为主导的转变。


——加快优化城市结构,为全市科学发展夯实基础。坚持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引领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坚持以“一城三区”建设和“三个集中、一个疏散”战略引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形成“轴向发展、组团布局、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发展格局,构建连接多中心的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以绿色人文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空间形态。坚持以科学的功能定位引领区域发展结构的优化,主城着力提升服务经济产业层级,大力发展用地少、效益高的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特别注意生态绿地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更加合理、产业发展更加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坚持以“五个中心”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快产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都市生产功能;坚持推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改造升级新街口商贸商务中心和湖南路等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东山、仙林、江北新市区等区域性消费中心,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消费的环境,进一步完善都市消费功能;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创业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乘数效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都市就业功能;坚持完善基础性配套服务设施,构建高效、畅达的现代交通体系,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信息化、国际化服务能力,加快和谐社区建设,为城镇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购物、交通、教育、救助等服务,进一步完善都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彰显城市魅力。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城市品质的提升,充分彰显南京的历史积淀和现代特色。着力提升城市规划的水平和档次,保护好组团式发展的空间模式,加强不建设区域的规划控制,加快绿化隔离带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更加注重建筑形态和风格,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着力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延续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着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提高市民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将南京建设成为环境更加宜人、配套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适、文化气息更加浓郁、市民素质更加优良的高品质城市。


13、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政策、资源、人才向江北地区、农村地区倾斜的基本导向,大力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进一步合理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态保护、修复和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加快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产业的集中转移,坚持工业向郊县和园区集中,园区向特色化发展的导向,培育一批高端制造业集群。加快郊县服务业发展,使郊县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服务经济的新增长区。着力推进城乡劳动保障一体化,把农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共享服务、平等就业,构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四道保障线,逐步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大批新的小城镇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整合城乡管理机构,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


五、坚持人民民主,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4、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多渠道、多领域、全方位扩大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健全党委内部民主运行机制,完善党委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并依法行使监督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意表达渠道,尊重和保护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妥善解决民意集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推进政协工作的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支持和鼓励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发挥其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南京建言献策。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促进全市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5、着力发展基层民主。把基层民主建设作为推进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创新理念,努力激发各类群众团体和群众自治性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积极探索拓展基层民主的新方法新举措。加强城乡社区民主建设,动员和带领广大群众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力,踊跃参与社区建设,把社区建成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进一步深化村(居)务公开,并有效改进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升公开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并充分行使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以及对村(居)干部的选任权、评议权。继续发扬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把职工权益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16、加快依法治市进程。以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南京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继续改革司法体制,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能。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全面推广普法教育,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确保诉讼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扎实开展“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17、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 “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抓紧制定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方案,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实行“大职能、宽领域”的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管理权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协调一致的权力结构,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明确界定部门职能分工,加强权力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和调动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资分开。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以务实高效取信于民。加大诚信政府建设力度,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和社会诚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均衡的公共产品。


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显著提升南京文化软实力


18、弘扬新时代城市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激励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生动实践。探索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两个率先”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干部群众的斗志,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增强不同阶层为南京发展做贡献的凝聚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提升整体文明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以各种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与“创新”、“创业”、“创优”成为广大市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追求,把新时期城市精神融入南京城市发展的血脉,为新南京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19、深入挖掘拓展历史文化内涵。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展现南京古都风韵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独特文化魅力,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度。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推进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工作,充分挖掘内、外秦淮河的文化内涵,加快实施和完善金陵大报恩寺塔暨遗址复建、江宁织造府遗址开发、六朝艺术博物馆建设、南捕厅历史街区民居保护、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形成“总体古今兼容、局部形成群落”的文化布局,进一步传承和凸显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云锦、金陵刻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精神活力。通过举办南京艺术节、名城会、梅花节、茉莉花节等具有南京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大文化对外开放和交流力度,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以文化建设拓宽世界了解南京的窗口。


20、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南京大剧院、扩建南京博物馆等工程建设。均衡城乡文化资源,以街镇和社区(村)文化设施为重点,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香”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为全体民众共享文化权益提供基础保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眼群众需求,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艺术产品。充分挖掘和培养基层文化创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水平。


2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南京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力争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服务经济的比重达12%以上,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投融资、税收、土地、人才等多方面优先支持文艺演出、网络服务、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挖掘南京文化资源的市场潜力,拓展文化发展的产业空间,加快人文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消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多样性的文化消费需求。实施文化艺术创新精品战略,推动南京不断涌现出更富时代精神、更具城市特色、更有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加快文化产业集聚,以错位竞争的原则加快创意东8区、1865创意产业园、西祠街区等重点创意园区的发展,以产业集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群,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品牌。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益,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牌。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社会资金和外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22、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南京历来是名家大师辈出之地。要把培养、引进和用好文化人才摆上文化南京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拔尖人才,发挥名人名家的品牌和带动效应。加快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三年计划,在全市选拔培养100名在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经营五个领域有显著业绩、能够担当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重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声誉、能起领头作用的杰出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以签约、兼职、聘请等方式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多方面关爱、呵护杰出文化人才。加强对文化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南京


23、以更加扎实的举措推进富民工程。突出把富民作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与难题的治本之策,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协调。推进创业富民,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优化创业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意识和能力,释放民众创业潜能。坚持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充分就业城市。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技能培训,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群众采取多种灵活就业的方式。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政府购岗援助就业。适时调升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就业关系。加快致富农民,拓展农民增收的多种渠道。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鼓励创业三策并举,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24、建立和完善全民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着力提高全体市民文化素质,为新南京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动教育跨江发展“双十”工程,切实提升农村设施质量和师资力量,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优化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等费用,加大向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纯农户家庭的助学力度,确保升入高等院校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宁正常就学,建立全覆盖的政府助学体系。


25、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水平。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实现全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全市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全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切实做到小病不出社区(村),大病确有保障,康复回社区。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医药管理体制两项改革,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推广和完善“药房托管”模式,继续推行医学检查与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继续完善医疗保障、惠民利民医疗、城乡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四个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倾斜,努力构建以医疗保障和惠民医疗为基础、大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发展、资本投入多元、行业监管有力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大力实施社区卫生提升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健康促进工程、科教兴卫工程、满意医院工程、医疗卫生跨江发展工程等六项工程,充分发挥各种医疗资源优势,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群众生命生活质量,让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努力将南京建成全国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基地。


26、全面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调整机制,适时上调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养老金、失业金和城乡低保标准,确保困难群众保障标准随物价上涨得到联动调整。切实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取消大病救助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降低到25%。加快实施社会保障重点工程,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创新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的作用,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高度关注低保边缘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困难家庭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巩固和推动“老有所养”工作,拓宽以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途径,着力提升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提升养老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两个全覆盖、两个确保”,即:确保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确保所有生活困难的老人都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救助、所有老人都能根据条件和需求得到社区和机构提供的社会化服务。


27、稳步提高群众居住水平。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住房难的问题,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危旧房片区的改造任务。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坚持规划优先、土地储备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和配套建设优先,继续加大“三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商品房的三者联动构建一个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危旧房片区改造和小区出新为重点,逐步提升群众居住品质,采取规费减免、保障支撑等多项政策全面启动重点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工作,每年争取完成小区出新80-100个,房屋整治900-1000幢。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为重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供求结构,稳定市场价格。同时要加强对“双限房”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加快解决既不符合现有保障条件又无力购买商品房群体的居住困难问题。


28、加快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坚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网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通畅“大信访”渠道、完善“大调解”格局,切实将各种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决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一轮“平安南京”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加强“大防控”体系建设,确保治安良好状况在全国同类城市位居前列。切实强化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强化对消防、矿山、建筑工地和爆炸物品、化学危险品等方面的专项管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排查事故隐患,防止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总结推广“社区议事园”等模式,以社区建设充分凝聚民心、通畅民意、解决民忧,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综合协调各类社会群体、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八、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9、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高素质领导班子。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具有创造力党组织的要求,紧密结合“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生动实践,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手段,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和理论素养,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尤其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能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综合运用最新理论与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的创新能力、冷静面对和及时处理危机的应对能力,使之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和谐南京的积极建设者。


30、坚定不移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新南京的事业中来。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求,以党管干部和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为原则,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方向,加大干部制度改革力度,为新南京建设培养和输送综合素质优、科学发展能力强、群众和社会公信度高的领导人才。积极推行竞争性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探索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民主推荐、差额选拔的办法,真正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着眼于干部综合考核办法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进一步规范内容、改进方法、完善机制。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实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南京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发展优势。


31、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大力改革和完善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采取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区县和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继续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完善全委会工作机制,推行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努力形成程序严密、沟通顺畅的工作运行机制。


32、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实施“先锋工程”,进一步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全面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扎实推进党员电化教育。在总结“党员义工”、“党员志愿者”等做法的基础上,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全市镇村、街道社区、各类园区等普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推进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在非公有制企业、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


33、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提供有力的组织推动。以“三项工程”为抓手,切实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本领。农村党建工作要以实施“双带工程”为载体,引导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企业党建工作要进一步拓展“基石工程”内涵,加大党组织组建工作力度,认真研究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社区党建工作要深入推进“惠民工程”,围绕创建和谐社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在求深化、重实效、创品牌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大力推行党组织建在协会、建在园区、建在商务楼宇等做法,积极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34、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作风凝聚民心。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为民、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为全市作表率。各级机关要带头改进作风,在全力服务发展上下功夫,在全面提高执行能力上下功夫,在树立全局意识摒弃部门利益上下功夫;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创业、投资和发展环境。要继续倡导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解决发展难题,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多解民忧少做表面文章,以实实在在的业绩造福群众。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排场,以节约型机关带动节约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和部门领导政绩的重要标准,推动人民生活品质日益改善和提高。


35、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贯穿于党建工作始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从思想源头防范,从权力结构优化入手,积极推进权力阳光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行为。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摸索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规律,创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腐败行为易发行业、岗位和部门的监督,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有力高效。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办滥用职权非法牟取私利、影响改革发展稳定、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继续贯彻《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倡导廉政文化,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用实际行动塑造和维护共产党人高风亮节、勤政为民的光辉形象。


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而共同奋斗!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