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呼唤“前瞻”(人民论坛) |
发布日期:2008-01-25 |
日前,笔者单位附近的一条公路重新繁忙起来。原来,本来正常通行的路段正在被拆毁重新改造,而这一路段建成通车才只有两年多,如今这一毁一建,需要数百万元资金。 类似的事情,近年来人们时有耳闻,电视荧屏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一幢幢高楼大厦随着几声爆破声,转瞬间便灰飞烟灭,留下山一样的土堆。 公路被推翻重修,楼房被爆破重盖,都自有它的理由。可是,我们此前在修路盖楼时,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些“理由”?以现有的先进爆破技术,要“摆平”一栋高楼大厦实在是太容易了,然而,要“竖起”一栋高楼大厦却不是那么简单。将一幢幢原本还可正常使用几十年的大楼撂倒重建,实在可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背离。 这种建了拆、拆了建的重复建设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在设计建造这些工程时缺乏“前瞻”所致。 前瞻,即向前看,指考虑问题时走在时间前面,具有超前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相关领域或相关区域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预估。有了前瞻意识,我们的眼光就会更宽广,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办事就可以不出错或少出错。相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乏前瞻意识的工程,很可能是短命的工程。 综观我国历史上一些大型工程,无不有“前瞻”的眼光。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现了蜀地“天地人水”的和谐,至今仍是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保障。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它在建成通车后的第八十九天,即被怀着满腔悲愤的茅以升先生亲自指挥炸毁,其目的是阻止侵华日军的铁蹄南下。其实,茅以升先生建桥之时就在其中一个桥墩预留了用于安放炸药的孔洞,这不能不说是先生在特殊时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前瞻意识。 科学发展对决策者的前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主决策是保障前瞻性的前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决策者应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这些“杂音”往往能给我们思考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使我们想到先前未能想到的问题,从而使既有方案更趋完美,更能面向未来。 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性,需要体制和规划作保障。相关部门可以设置专职机构,配备专职技术人才,对各项工程的前瞻性进行研究、评估和审查。没有规划就不可能有前瞻,城镇住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应以全局的眼光,统筹安排,统一规划,杜绝各自为政。只有融入了前瞻性的工程,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能走出建了拆、拆了建的重复建设怪圈。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