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坚持五个结合 推进新村建设
发布日期:2008-05-08
 

    转自<求是>
    
    在新农村建设中,淮安市坚持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引导农民建房向规划点集中、新建工业项目向乡镇工业区集中、有条件的农户向城镇集中,禁止零散建设和不合规划的原拆原建,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整合,促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坚持规划先行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等情况,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层决策、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体现个性、彰显特色、做优做美上下功夫,引导和规范村庄建设,防止千村一面,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根据全市镇村布局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平面布局和建设整治规划,将46864个自然村庄规划调整为5034个集中居住点,对城市控制区、小城镇周边和列入试点的村庄编制修建性详规,其他村庄编制“三图一书”式的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对城市控制区、城镇周边等一类地区,统筹编制符合规范要求的建设规划,结合城中村改造、工业园区建设,将其融入城市和城镇。按照已编制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加快农民公寓和集中居住区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对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楼房率在45%以上的二类地区,重点加大村庄内部环境整治力度,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农民到规划点上建房。对楼房率低于45%、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三类地区,强化规划调控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启动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将急需建房的农户,吸引到集中居住点建房。同时,还以新颖的住宅设计引导农民住宅建设。根据不同乡村特色、乡风民俗,组织科研设计单位深入乡村调研,借鉴吸取市内外农房建设户型,经过多轮方案比选,确定43套优秀设计方案拿到部分乡镇展出。在广泛征求基层干群意见后,组织专家论证评审,精选出30套适合淮安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户型,汇编成《淮安市农民经济适用住宅通用图集》,免费发放到村组,供农民建房时选用,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村庄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我们坚持突破重点、择优扶持、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对条件好的示范村庄,做到建设力度更大一些,产业发展更快一些,管理水平更高一些,从而带动全市村庄规划建设有序发展。2006年以来,全市启动了200个村庄建设改造试点工作,其中城镇带动型的有69个,整治提高型的有83个,改造扩建型的有48个,现已基本完成建设与改造任务,共新修道路163公里,下水道310公里,整治村庄河塘2066面、村级河道2750公里,疏浚土方3000万方,新配垃圾箱4200只,新建公厕197个,新装路灯2100盏,新建公共绿地32万平方米,清理垃圾1.5万吨,清理乱搭乱建1762处,清理露天粪坑3200个,村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整治示范典型,涟水县王嘴村、淮阴区桂塘村等5个村创建成省级康居示范村,清浦区甘露村、楚州区龙潭村等20个村创建成市级康居示范村。今年,全市又启动了500个村的建设改造试点工作,到“十一五”末,将全面完成3500个村庄整治任务。
    
    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主相结合。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按照“引导不强制、服务不包办、到位不越位”的原则,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组织和动员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为此,我市进一步建立了责任体系,即市政府是村庄规划建设的宏观领导者和指导者,市规划、建设、发改委、财政、交通、国土资源、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协调服务工作;各县(区)政府是村庄规划建设的组织者,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计划制定和任务部署,以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乡镇政府、村委会是村庄规划建设的具体实施者,负责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而广大农民群众则是村庄规划建设真正的主体。就政府引导而言,近年来,我市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即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目前,行政村公交车通达率为85%,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7%,全市11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转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村卫生室转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有乡镇都建成了设施配套的文化站,95%的村通有线电视。
    
    坚持增强功能和改善环境相结合。按照“有利发展、规模适度、美观适用”的原则,坚持适度超前谋划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道路、山水、庭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构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人居环境。合理规划垃圾收集点,配置垃圾箱和简易环卫机械,逐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废弃物和建筑垃圾清扫、收集、运输系统,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进行垃圾处理。去年,20%的乡镇建成1座垃圾转运站,20%的村实施“户袋装、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模式;到2010年,所有乡镇都将建成1座垃圾转运站,全面建立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在小城镇兴建投资少、处理效果好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健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到2012年,30%的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村镇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50%的重点镇、30%的特色镇建成日处理能力为3000 —500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上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点都将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坚持以创建城市化示范镇、文明村镇、卫生村镇、园林村镇以及康居示范村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改善村镇面貌,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到2010年,10个重点中心镇全部实现创建目标,30个特色小城镇实现两个以上创建目标;创建省级康居示范村10个,市级康居示范村100个,省、市级康居示范村同步创成文明村、卫生村和园林村。
    
    坚持依法办事与探索创新相结合。村庄规划建设涉及面很广,内涵也很丰富,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更要解放思想,在方式上求创新,在机制上求突破,努力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庄建设改造工作新机制。我们在化解用地矛盾方面,在实现占补平衡、保护群众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用地置换办法。从淮安实际出发,探索三种有效途径:一是鼓励农民互换承包地,从而置换出建设用地;二是政府先将建设用地一次性征用,然后按计划出售给农民建房;三是采取租赁的方式,将建设用地以一定的价格出租给农民建房。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与新建房户签订老宅基地复垦协议,复垦后的土地承包给建房户耕种,废弃沟、塘、路整理复垦多出来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这样,既能有效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又能调动农民复垦积极性,同时还能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单位、个人采取自建、自建公助、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村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盘活用好存量资产,对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抓好道路、广场、公用设施冠名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经营。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各项村庄建设改造资金政策,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确立大建设的格局,搞好规划引导和工作协调,把农业、水利、交通、科技、卫生等部门向农村倾斜的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