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春天。
春雨滋润中,常州,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一年来,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我市的开展,全市人民用信心融化冰雪,共同迎接科学发展的春天。
2009年3月起,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市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基本现代化”为主题,把“保增长、促发展,保投入、促调整,保民生、促和谐”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实践,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特别是9月启动的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引向基层、扎根基层,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重学习 凝聚科学发展之志
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2009年3月起,全市机关、团体、直属企事业单位和镇、村、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先后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与单位近7000家,党员总数超过22万人。
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我市通过专题课堂集中讲学、网络课堂远程辅学、实践课堂一线讲学、流动课堂上门送学,有效扩大了党员的参学面;组织编印《感受幸福——科学发展观的常州解读》、开展“百题问答”、“知识竞赛”、“格言警句征集”、“我为常州科学发展献一策”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能叫出2500个农民工名字”的社区民警刘祖明、“新时期的金蓝领”邓建军等一批先进典型的引领,不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各单位还开展大范围的调研走访,进村入企,掌握最基层的社情、企情、民情,开好民主生活会,深入交心谈心,互动讲评,精心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措施。
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不断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在全市逐步形成了“五个不动摇”的共识,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保增长、保投入、保民生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不动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不动摇;始终坚持提升能力、提升素质、提升水平不动摇。
2009年7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市委书记范燕青的署名文章《努力探索苏南地区率先发展之路》,介绍了常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特色和经验。
重实践 寻求科学发展之策
全市各参学单位不仅注重学习理论、学习先进,更重视实践、重视行动。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市针对参学单位类型多、差异大、党员结构层次不一等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了“五大工程”活动载体,实施分类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
镇、村实施“双带工程”,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大批思想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农村党员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农民增收难、看病难、保障难、教育难和就业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农村遍地开花。
街道、社区实施“和谐工程”,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为居民打造幸福家园。社区群众反映的停车难、社区医疗水平低以及社会治安、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中小学校、医院实施“满意工程”。素质教育有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医改不断深化、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医德医风有了改进、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各级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
新经济组织实施“创新工程”,各级党组织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切入点,着力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新社会组织实施“诚信工程”,广大新社会组织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上不断有新的作为。
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我市还精心组织、深入开展了“双百双千”行动,百名人大代表、百名政协委员进农村、进社区,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实际困难;千名机关干部进企业、献计策促发展;千名企业科技联络员进大学大院大所,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校所企共赢。行动中,广大参与人员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真心诚意为基层多帮忙、不添乱。
在常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九校联动、科学发展、服务地方”的联合大行动,各高校与地方、企业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共育高端科技人才。为此,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于去年7月28日专门在常州召开现场会,总结常州的成功经验并在全省推广。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2009年全市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8.7亿元,增长1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5.9亿元,增长16.6%;外资实际到账22.6亿美元,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1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198元,增长10.1%。
重民生 力推科学发展之举
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市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活动最终目的,确保科学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政策惠民、实事利民、服务为民”以及“三走进三服务”等主题活动,都把人民群众作为最终服务目标。全市各参学单位共为群众办实事近35000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6000多个,涉及就业、保障、卫生、住房等诸多领域。
据统计,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全市社会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年累计建成城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服务站63家,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一期工程,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卫生惠民成效明显;2009年,我市对符合条件的经济适用房申请家庭每户补贴8万元,经济适用房购房签约5000户,新增廉租住房家庭1953户,基本实现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应保尽保。完成老小区整治65万平方米,建成停车泊位6800个,全市住房保障水平有效提升;公交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开通快速公交二号线,初步形成快速公交骨架网络,空调公交车比例超过65%,市区公交出行比例达25.5%;和谐安民工程取得实效,共完成56个老住宅小区安防设施改造提升,建成156个技防村、技防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名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同时,“统一市区低保标准”、“开展涉农服务五项行动”、“特殊人群关爱行动”,以及“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等,都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实际成果。
重制度 筑牢科学发展之基
学习实践活动,不仅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更要探索长远的发展机制,只有把好的做法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才能体现活动的长期效应。我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结合常州实际并认真梳理,共废除过时制度748个,修订完善制度1748个,出台新制度2336项。
经济建设方面,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关于促进我市开发区提升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九校联动、科学发展、服务地方”行动的意见》等,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干部考核方面,研究制定了《常州市促进科学发展的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市级机关公务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等,初步建立了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
改善民生方面,研究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常州市市区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常州市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等一批惠民政策,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推动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中,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正引领常州快速奔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