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支持深圳改革发展纪实 |
发布日期:2010-08-24 |
从“经济特区”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深圳将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先行先试、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自从到中央工作后,胡锦涛同志曾经三次亲临深圳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研究员张贺福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回顾说,第一次是1994年11月,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第二次是1999年6月底,受中央委托、专程赴港出席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时在深圳停留;第三次是2003年4月,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也是我国抗击“非典”最严峻的时刻。 他介绍说,胡锦涛同志对深圳的改革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包括深圳在内的经济特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作用、“试验区”作用和“排头兵”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 1994年,初临特区 1994年11月9日至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先后到汕头、潮州、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并专门听取了汕头、深圳、珠海三个经济特区的工作汇报。 谈到这次考察,张贺福介绍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期间发表的讲话,立意高远,既对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充分肯定,对经济特区是个重要鼓励,也对经济特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作了精辟阐述;既对经济特区如何增创发展的新优势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对经济特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一篇内容全面、指导意义很强的重要讲话。 关于经济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胡锦涛同志指出,经济特区所走的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希望之路。经济特区发展变化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关于创建经济特区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 关于经济特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胡锦涛同志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他特别强调,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要求经济特区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再接再厉,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努力增创特区发展新优势,再创特区建设新局面,把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快更好。 关于经济特区如何增创发展的新优势,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明确要求。一是经济特区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继续当好排头兵,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快全面改革的步伐。二是要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实现同国际市场顺利接轨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三是要从实际出发,抓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特区经济的总体水平、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四是要坚持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时刻把握全党工作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持之以恒地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把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好,关键在经济特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此,胡锦涛同志要求经济特区的各级党组织要更加坚强有力,特区的党员、干部应当具有特殊的素质和品格,成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特别要求经济特区不仅要创造出色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要创造出色的精神文明成果,不仅要继续提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而且要造就大批各类优秀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贺福分析,胡锦涛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经济特区建设的关心、支持。特别是他在讲话中提出的关于兴办经济特区重要意义的判断,关于新的形势下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关于把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并称经济特区所走的路是成功之路、希望之路的表述,关于按照增创新优势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论断,关于经济特区党的建设特殊要求的重要指示,等等,包含着他对进一步搞好经济特区的深刻思考。 2003年,鼓劲深圳 2003年4月10日至15日,胡锦涛同志到广东考察工作。期间的11日至12日,他到深圳考察指导工作。谈及此,张贺福认为,胡锦涛同志是在深圳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的重要时刻到深圳的,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巨大的关怀和支持,是对深圳广大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考察期间,胡锦涛同志要求深圳经济特区今后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样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作用才能更充分地得到发挥。他十分关心深圳市的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强调“要把深圳规划建设得更美、管理得更好。”他特别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深圳要在对外开放、加快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继续探索,进一步增创新优势,为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形成新的强大动力。 张贺福分析,关于深圳的发展问题,此时胡锦涛同志在“加快”、“率先”的要求基础上增加了“协调”的新要求,表明胡锦涛同志结合深圳的发展经验,在思考发展要有新思路的问题上,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新思考。 同1994年和1999年到深圳考察一样,胡锦涛同志这次考察期间十分关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他强调指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很重要,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要下决心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张贺福分析,胡锦涛同志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格外关注以及考察期间提出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后来他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察期间,胡锦涛同志对深圳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他强调,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保持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努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交出优异的答卷。 张贺福分析,这些重要论述既包括对全党的统一要求,也有对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殊要求。其中,既包括对深圳大胆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精神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也包括对深圳经济特区继续当好排头兵的新内涵,还包括对深圳经济特区“三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推动全面发展的新希望。 由于这次到深圳恰逢我国抗击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在深圳考察期间十分关心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情况,对患病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十分牵挂,多次过问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同志高度关心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的高尚情怀。 #p# 科学发展观的深圳启示 “历史地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都与深圳等经济特区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张贺福告诉本刊记者,三十年来,深圳经济特区总是实践先行、问题先遇、经验先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先试先行,培育和形成了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为核心内容的特区精神,为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出新鲜经验,为党中央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注入了时代内涵。 他介绍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深圳有着很大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广东提出的,其中也凝聚了深圳的探索和经验;科学发展观在形成过程中,也与深圳有着一定的关系。 特别是2003年4月11日至12日,胡锦涛同志到深圳视察期间明确提出深圳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而这些重要论述,与科学发展观的初步提出,有一定的关系。 可以说,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结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科学发展观最初的思想萌芽。 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将他在深圳提出的一些论断作为讲话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完善发展思路不断增创新优势”;要“着力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创新优势”;要“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创新优势”;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等等。 他进一步指出:“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始终要坚持两条。一是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首先要把经济建设进一步搞上去。二是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还着重阐述了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这是贯彻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万众一心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他把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提高到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强调:无论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都要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难。他强调指出,尤其要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张贺福分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同志在这篇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全面的发展观”,强调要注重协调发展、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完善发展思路等等,表明他更加自觉地从理念的高度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同时,他还初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基本思想,将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都明确提了出来,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万众一心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然,胡锦涛同志此时对发展问题的思考,正在萌生、孕育着重大飞跃的新的思想内涵。 他分析道,尽管胡锦涛同志在这篇讲话中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不能说此时已经正式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完整概念,但这篇讲话提出的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已经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四个多月后,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重要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正式形成。由此可见这篇讲话在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深圳经济特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对于科学发展观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布局深圳再发展 2009年12月20日至21日,胡锦涛同志在广东省珠海市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了经济特区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的新要求。张贺福分析,这一重要新要求,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特区寄予的厚望,为推进深圳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现在,深圳正处在又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张贺福分析说,进一步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他介绍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十分关心、支持深圳的改革发展。 2007年,设立新的深圳湾口岸,疏解陆路通关压力;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凸显深圳经济特区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的特殊地位;2009年4月,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今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 尤其针对《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张贺福分析认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推进深圳的改革发展作出的最重大的部署。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的新要求,《方案》要求深圳“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自主创新领先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粤港澳合作先导区、法治建设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方案》同时提出,对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对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探索的制度设计、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和对全国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重要事项等四个方面,深圳市“先行先试”。 张贺福分析,这实质上就是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继续充分发挥“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这些目标、要求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体现了深圳经济特区特有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经中央批准,自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张贺福分析,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提高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尽快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作出的重要决策。 这一重要决策,必将对深圳在新的发展阶段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等,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