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组织建设 >> 内容
 
实施人才战略 推进自主创新
发布日期:2003-12-27   浏览次数:  字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军用电子元器件行业重点骨干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真空电子等领域的器件、电路、部件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建所40多年来,取得了14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奖6C多项,部省级奖300多项。这些成果绝大多数技术性能居国内领先地位或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成果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期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形成了主要发展领域的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近年来在确保国家重点军工任务完成的情况下,五十五所在积极开拓民品市场,加快军品成果的商品化,加速民品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十五所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近年来,五十五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如何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微电子、光电子、真空电子三大领域内的科研骨干队伍;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干部为主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中层干部管理队伍,目前,所内有国家级专家4人,省、部级专家12人,省“333”工程人员14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40余人;所内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员工总数15%,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60%以上,国家特贴51人次,中层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干部总数的68%。我们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优秀人才放到关键岗位上,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五十五所科研生产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多渠道、多方位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不拘一格大力引进人才
   
  1、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吸引人才。
   
  从98年起,我们投人大量资金,加强宣传舆论导向工作。设计了精美的招聘宣传用品、制作了专题宣传片,并先后在高校召开专场招聘会100多场,所长、副所长亲临高校进行宣传、演讲,鼓励和引导青年学子到科研院所大显身手,扩大了五十五所在高校、本系统同行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到高校做专场招聘报告、参加大型双选会、深人高校定点招聘、网上招聘等多种途径,吸引了一大批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2、制定专门政策,提高待遇,吸引人才。
   
  ①面对这几年外资、合资企业与国企争夺人才愈发激烈的实际,我们积极想办法,从人才内外在要求提高其待遇。从99年起,对人所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实行所内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补贴标准从 200元/月~1000元/月不等,住房补贴根据本人工资标准按规定逐月发放。同时,对新人所的大学生实行人事代理制,变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给个人和单位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②对从国外留学归国人员、外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进修、住房福利上,所里制定政策坚决予以倾斜。并选派到高校攻读硕士、博土学位,在科研经费、项目上予以倾斜。
   
  ③对科研生产一线急需的人员,则放宽用人政策,所里实行宏观调控,基层根据情况适时选人用人,并按市场价格进行分配。
   
  3、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优化环境,吸引人才。
   
  我所通过调整科研运行结构,充实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机关“四定”、竞聘上岗、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强调以效益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以聘用制为核心的阶梯式用工、试行关键岗位津贴制的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对新人所职工试聘期管理等内部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灵活、竞争、激励、择优”的用人环境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优化环境,为人才的引进、快速成长提供条件和空间。自2000年起,已接收高校毕业生260余人,其中90%以上是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生5人,博士后l人;另外,近两年,我所还引进海外归国人员3人。人才的大量引进,为五十五所的事业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多种形式,让员工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面,不断提高自己,挑战自我,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所通过送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国外进修、岗位交流、新员工导师带培制、持证上岗培训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沏实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
   
  1、加大对人才和员工队伍培养工作的经费投入。每年有专向经费,用于职工培训、进修、交流,费用每年均高达100余万元。
   
  2、重视对现有硕士点的建设工作。我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硕士点是所人力资源的重要培养基地,学科建设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方式。从学科建设到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招生规模、教学设施等,所里领导极为关心,经常研究,亲自过问,有几位所领导还担任了研究生导可,为硕士点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从99年起,我们招收硕士研究生人数从原来1~3人扩大到5~6人。同时积极与高校联合办学,目前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申办“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点,现已通过国家教委的评审,提交国家学位办审批。这项工作对于培养人才、提高我所科研水平,增强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所和外单位职工报考本所研究生。我所现有在校研究生15人。
   
  3、从97年起,根据科研生产和其它管理工作需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上的骨干到高校攻读在职工程硕士和在职博士、研究生进修班。目前已选送两批,在读工程硕士25人,博士4人。
   
  4、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选派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国外参加培训,近两年每年选送到国外参加培训的均达近20人次。
   
  5、抓好职工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对新人所职工上岗教育,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特殊工种人员、工人考工升级,其它持证上岗人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每年培训职工达700多人次。
   
  6、对新人所的大学生在试聘期内实行“一帮一”的导师制。每名新人所员工在试聘期内都配有一名固定的导师,从试聘期间的工作内容、目标,到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生活上的具体问题,都给予专门的指导,并严格对试聘期员工及带培导师的考核。
   
  三、努力提供创业舞台和发展空间,尽心尽力用好人才
   
  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在于大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让其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有事业发展的空间。
   
  1、对于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并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的年轻同志,所里放手委以重任。目前在所科研生产一线的关键技术、工艺、管理岗位上的人员,45岁以下人员已占到80%。
   
  2、对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通过助理制形式,推到领导岗位上;对实践证明已具备条件的同志,大胆提拔直接进人中层以上领导岗位。目前,我所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占全所干部总数的68%。
   
  3、每年我所通过组织考核,民主推荐的形式,积极推荐选拔在技术上、管理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获得更高的荣誉,大力选树先进典型,体现他们的价值,营造“出成绩、受尊敬”的氛围。
   
  四、关心人才,强化激励,以待遇、感情国住人才
   
  1、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尝试让“一流人才得到一流回报”。从 2000年 3月起,对在科研生产一线关键岗位上承担任务的科技人员,试行关键岗位津贴制,更好体现技术骨干的价值,激励他们在科研岗位上多做贡献。目前在绝大多数研究中心、产品部实行了岗位津贴制度,根据能力、水平和承担科研任务的不同,上不同等级和档次的岗位,享受相应的岗位津贴,同时通过对上岗人员合同的签订、考核,实行滚动、动态管理,增强了激励性。
   
  2、在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人考工、评聘技师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评聘分开,采取所内竞聘上岗,低职高聘,高职低聘,鼓励职工竞争,优胜劣汰,充分体现能力、贡献作用,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3、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对引进的所内急需人才,在解决住房、子女人托、夫妻分居、配偶就业等方面,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投人大量资金,修建职工住宅楼,今年我所两幢多层住宅和一幢高层住宅楼已竣工,总面积近3.6万平方米,同时,旧房翻建工作正在酝酿之中,将极大地改善技术骨干的居住条件。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不懈努力,近几年我所员工队伍日益稳定,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才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得到加强,形成了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富有活力和奋发有为的领导和骨于团队,在科研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所通过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抓高科技平台建设,形成了主要发展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我所在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狠抓技术创新、圆满完成国防重点工程“杀手铜”武器装备配套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军工横向销售收人一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在民品产业化方面,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瞄准信息技术关键领域,加快军品成果的商品化,加速民品产业化。我所已成为国内一流既有高频声表面波器件研制开发又有批量生产能力的单位,自主开发的千兆赫声表面波器件批量生产技术整体上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关键工艺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我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型Si外延技术,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产量名列国内前茅。通信用GaAs集成电路产品的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我所已成为国内唯一批量生产、销售民用砷化镓集成电路产品的单位。此外,液晶显示模块、信息系统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我所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