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3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水利科学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院不断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00年初,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后,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关键性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3年以来我院连续保持“江苏省文明单位”和“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称号,并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近年,又被中共江苏省委评为“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江苏省政府评为“江苏省‘九五’产学研联合先进集体”,通过江苏省 AAA级信誉咨询企业(机构)复审。
一、围绕一个中心,实现跨越发展
作为国家公益类非营利性水利科研单位,我院始终坚持以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高科技研究为主导,以发展为中心,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整体综合实力。
1、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我院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500多项,提出科研成果几百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每年的科研、开发总产值均超亿元,2002年达1.89亿元,其中科研合同额比上年增长了85.3%,达1.19亿元,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是上年的6.4倍。今年上半年又在2002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比去年同期增长47.7%,没有因非典而影响科研。2001年以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同时获得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院不断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近两年承担的各类纵向项目有:“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技术开发项目、水利部重点项目、创新项目、“948”项目,世界银行“防洪抗旱减灾”项目等共计120多项,为国家和行业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如:承担的“中国水旱灾害”项目,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在科学总结防洪抗旱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防灾减灾对策,是我国水旱灾害研究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富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对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一大贡献。我们始终把为水利、交通、电力行业科技进步服务放在重要地位,在科研工作中突出原创性、集成性,不断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许多重点工程提供了决策依据。就三峡工程来说,我院成功解决了三峡船闸的三大水力学世界难题,为三峡永久船闸的成功通航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标志着我院在高水头船闸水力学研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Internet等媒体都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2002年我院与国家防总共同承担的国家经贸委“上工合成材料抢护堤防管涌破坏的应用研究”项目,取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2002年全国抗洪抢险新技术演示现场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容基同志重点观看了该项技术,给予很高评价。
2、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自2000年我院被列为改革试点以来,进行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改革。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简称水文所),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简称农电所)相继并入和划归我院管理,合并工作平稳有序,已彰显“三赢”局面。2002年,水文所科研合同增长了50%以上,农电所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2%。我们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思路创新,使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先后将我院列为水利部职称改革、水利部事业单位全员聘用改革和国家审计署网上审计试点单位。我们紧密结合我院实际,努力架构先进的非营利机构管理体制,先后制定了科学研究部固定编制人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客座研究人员管理办法、首席专家管理办法、院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初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科学研究部科研人员的速选,我们提出了“考核进人制”、“项目进人制”的新思路,对进入研究部人员实行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充分体现了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此创新的思路受到科技部和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和好评。我们撤消了原属后勤管理的三个处,成立综合服务中心,成功分流108人。2002年又稳妥办理提前退休127人。与此同时,积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制定了《科学研究部岗位设置与科研津贴发放暂行办法》、《科学研究部津贴发放实施细则》,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稳住了一批优秀科技骨干。2001年和2002年两年共评出17名优秀工作者,给予每人5万元重奖。创新制度的实施和启动,调动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团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强化两个建设,塑造崭新形象
基础、环境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我院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的两项重要举措,也是我院事业追求、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近两年来我院“软”、“硬”并举,外树形象,内增实力,为创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受到职工的欢迎和肯定。
l、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我院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后续发展能力,在水利部和江苏省的关心和支持下,2002年我院试验基地新征科研用地123亩,使试验研究基地总面积增加到400亩,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总投资5348万元的水工新技术试验厅、新材料中试车间扩建、研究生教育培训中心等基建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院自筹628万元购置和改造了必备的先进仪器设备,使科研条件大大改善。
我们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现代化的要求,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改造和整治。近两年改善职工办公环境11600平方米,对284间办公室及卫生间进行装修,新建两座占地400平米的大型钢结构汽车棚和19座自行车棚。对所有12座办公楼及试验厅面积达18860平米的外墙进行了粉刷出新,铺种草坪12000平方米,种植绿篱近13000米,新栽、移栽各类乔灌木300多株,沿街透绿130米,美化绿化了全院工作场所的环境。我院试验研究基地已被普遍认为是“生态园”。我们美化了基地环境,投放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基地面貌一新,成为环境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2、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我院兴旺之魂,创新之基,发展之源,改革致胜之本。在科研和科技开发取得优秀业绩的同时,我院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院士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级有突出贡献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90多人。为给青年科技骨干的成长创造条件,设立了院“人才发展基金”,对新到职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给予一定资助;给引进的博士优先安排住房;对进入我院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博士,除国家下拨的经费外,院给予科研经费补贴;对回国人员优先安排住房和院基金项目作为启动研究经费,并由院发放相应津贴。由于措施得力,前几年人才外流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并且还出现了“回流”,近两年来我院共吸引院外11名优秀人才来院工作,其中有从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特区等归来的博士、硕士,国内高校的青年博导、全国重点学科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我院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4个博士和8个硕士学位点,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几年来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已培养了120多名研究生充实到我院的科研一线,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博士、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工作多次受到江苏省的表彰。
三、突出三个重点,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我院创建一流科研院所的重要保证。党委把党建工作融于全院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之中,把促进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改革上、凝聚到发展上。
1、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以党风建设带动院风建设。水利部党组去年年底组织考核组对我院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后,将我院领导班子评定为“优秀”,对我院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积极推行于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建立起以竞争为核心的选人用人机制。今年,在全院范围内公开速选全部六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成立改革工作组,严格执行面试答辩、民主测评、任前公示、考察预告、试用期制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充分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选后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0岁下降到41岁,在全院职工中产生良好反响。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广纳贤才,我院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全院六个研究所所长,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国内五个科研机构、五所高等院校、还有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共30多位国内外优秀人才报名应聘。
2、理论思想教育。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组织干部积工深人系统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邀请十六大代表来院作专题辅导报告。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重点,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标兵等活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加强团队精神的塑造,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活动中,我们除组织了文艺会演、征文、书画摄影展、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外,还特别邀请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等十数位老将军、书法名家来院与青年同志座谈,为我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我们还深入开展向汪洋湖等先进人物的学习活动,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扶贫济困是我院干部职工的优良传统,每年我们都要向贫困地区捐款。今年5月捐款2.6万元资助了50名连云港东海县贫困学生上学。8月份,我们将其中16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专程接到南京开展夏令营活动,参观了我院试验基地和大学,瞻仰了中山陵,凭吊了雨花台革命先烈,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江苏卫视、江苏教育电视台、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最近,我院又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的号召,开展了“向灾区群众献爱心救灾捐款活动”,短短几日捐款2.8万余元,已按时送交有关部门。
3、思想政治工作。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员分流等诸多工作。针对人员分流的压力和难点,院党政协调一致,各级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解释和教育工作,取得全院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原两名“法轮功”练习者得到彻底转化,其转化过程已经被有关部门刻制成光盘用于教育社会上其他法轮功练习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把巩固思想教育阵地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网络、报刊、通讯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搭建起有效的信息网络,积极开展现代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功能,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保证健康有序发展。
四、落实四项措施,促进协调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人,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各项机制。
1、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江苏省“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部署,鼓励并积极组织在职职工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近两年来共推荐20人攻读在职博士、推荐26人攻读在职硕士。目前在职读博士学位36人,在职读硕士学位14人。举办“怎样撰写科研论文”、“WTO基础知识培训”、“如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4期面向院内及行业的培训班。职工年度外出参加各类培训100多人次,鼓励并资助科技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骨干通过各种途径走上国际大舞台,近两年选派50余名优秀中青年骨干出国考察、培训、进修,拓宽了科技人员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我院不断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构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我们根据水利部部署开展了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试点,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办法,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按岗聘任,按岗定酬。高级专业人员可以低职高聘,也可以高职低聘,明确聘期,引人竞争激励机制,打破一聘终身的模式。对专著出版、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申请专项项目资助,以及各项奖励的评审都制定了专门办法,在全院公开申请,按照规定程序评选,由包括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的专家在内的学术委员会投票速选确定,为大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环境。
3、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最需要办的实事抓起。在抗击非典期间,除给职工发放了电子体温计等各类必需品外,为防止乘车带来的交叉感染,全院职工每人领用一辆电动自行车,对住处较远的职工派专车接送上下班。今年夏天,考虑到一些科研骨干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身心较为疲惫,强制性地派50名骨干分批赴香港澳门度假旅游五天。平时我们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科研、生活条件,定期为科技人员体检,努力解决科技人员的住房、子女人学和就业等问题。坚持在酷暑期间慰问一线职工,在每位职工生日的当天,给其发送由院长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给离退休老同志赠送生日蛋糕。每年春季我们都组织迎春长跑比赛,参加的职工在90%以上。在青年职工中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在离退休老同志中成立了“夕阳红”歌舞团。院内设立有卡拉OK舞厅、棋牌室、健身房、乒乓球室、老干部活动中心等,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增强了全院职工的凝聚力。
4、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只有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科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各项工作正常有序、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下四个机制:一是责任机制。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集中精力抓,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考核机制。我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我院的《文明单位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年底由各部门进行汇报并相互打分。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在中层干部相互评议的同时,由职代会代表对中层干部进行评议打分,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本人,对考核前15名的进行公示,对考核处于后几名的进行谈话提醒;三是激励机制。我们加大奖励力度,每年评出 4个文明单位和若干名文明标兵。对在创建活动中实绩突出的文明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每人 5万元的重奖。对获省部级、市级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也分别给予每项1000元、500元奖励;四是反馈机制。每年我们都定期召开各种座谈会以及职代会,如:青年座谈会、老干部代表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代表座谈会等,通报有关情况,听取大家对我院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近两年是我院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合同额增加最快、环境面貌变化最显著、工作最辛苦、职工人均收人最高的两年。今后,我们将继续在省、部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把我院建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