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的精髓,又是十六大精神的体现。党的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工作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党的建设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产生出强大的生命力;反之,经济基础有了党的建设的保驾护航,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的相溶和互补愈发显得更加重要。 离开经济讲党建,效果难预期。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或者经济不发达,就不可能有安定团结、丰衣足食的稳定局面,也就不可能创造良好的党建环境。就如同我们过去常说的:给那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群众做政治思想工作是徒劳和无用的。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手中没有米,鸡都叫不来。”以俗比雅,知微见著,如果离开经济,单纯讲党建,那么,党建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楼阁,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讲政治》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形势下更是如此,因此,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离开党建求经济,发展难正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绝对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市场经济前所未有,举世首创。要完成这一伟大创举,可谓是荆棘密布,任重道远。因此,全新的形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锻造出一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和的党员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给处于摸索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组织保证,一支既抓党建又懂经济并且特别能战斗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壮举的中流砥柱。如同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的形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那么加强党建工作的意义同样如此,抓好党建工作是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和灵魂。离开党建这一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组织保证,经济发展工作就难以步入正轨,不易形成良性循环。
党建和经济须齐驱共进,方可与时俱进。新形势、新要求下,党的建设和经济工作虽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相溶互补,相得益彰,得到异曲同工的效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在最近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必将给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注入强大活力,提供广阔舞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组织工作的新局面就是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发展与创新,勇于确立事在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作为一名新时期组工干部,应该是自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树立一种干练而充满活力的组工形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宗旨;是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实际的集体;坚持走“公道正派”之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艰苦奋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求创新,要善于巧妙地将组织工作的严肃与活泼、严格与温和、严谨与热诚结合起来,将工作方式单一、形式僵化与办法多样、制度灵活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组织工作的新局面,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踏实树立事在人为、事在我为的观念。 2003年1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