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组织建设 >> 内容
 
依托人才与科技进步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发布日期:2004-03-03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把强化科技、人才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工作措施,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县(市)”,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15亿元,同比增18.6%;全口径财政收入12.27亿元,同比增3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68亿元,同比增76.7%,再次被省政府命名为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并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和“江苏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市)”。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夯实基础,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组织化程度

  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溧阳要保持在苏南城市群中的应有地位,唯有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走内涵发展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努力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1、统筹工作规划,明确目标责任。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技和人才工作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明确到2005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5万人,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50%和6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的目标,并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强化了对全市科技、人才工作的宏观调控。

  2、加强工作领导,强化组织程度。我们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要求,明确党政“一把手”必须抓科技、人才工作,把科技、人才工作纳入了镇、部门年度目标任务以及部门争建“好班子”、镇争创“六好镇党委”的考核内容;同时把科技、人才工作的绩效同考评班子、考核干部、创先争优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力推进各镇、各部门的科技、人才工作。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早在1996年,我市设立了人才工作基金,主要用于人才的培养、表彰激励。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我们又于2003年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开发资金,启动资金50万,每年按照年度财政收入可用财力的5‰进行专项拨款,切实加大了政府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同时,我们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近两年来,我市争取上级科技拨款近1000万元,本市级科技投入815万元。保障机制的建立,为我市科技、人才工作上台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切实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1、引才育才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坚持把“引智”放到比“引资”更为重要的位置,确立“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所得”的人才理念,采取政府资助、高薪引才、腾岗用才、柔性纳才等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溧阳经济建设。2003年,我市引进本科学历以上人才426名,其中柔性引进102名。正昌集团利用博士后创新中心等载体,先后柔性引进清华大学博士后6名,高校教授5名。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积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点,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溧开办科技讲座、委托培养、建立“产学研”协作关系等形式对人才实施教育培养,每年有3000多人参加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在配合上级组织部门做好省“333”和常州市“831”工程培养对象日常工作的同时,实施溧阳市“2356”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享受政府津贴拔尖人才、镇村优秀科技人才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2、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我市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3~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构建六大人才高峰的实施意见》、《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规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开发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的政策环境。同时我们在全市所有事业单位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和公开招考制;建立了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业绩工资制为重点、年薪制等为激励的多种机制优势互补、适合我市实际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新型分配机制;实行了职称评聘分开,打破了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建立了重学术水平、重科研成果、重工作实绩的职称晋升评估体系。这些制度的规范和机制的建立,为人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3、强化服务意识,尊重人才智力成果。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溧阳市专利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了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的良性机制,使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市下达了10万元专项专利申请补助资金,共资助了76个项目。同时我们做好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服务工作,通过实施常州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示范试点专项计划,引导企业实施、挖掘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度申请专利110件,创历史新高。

  三、围绕大局,搭建舞台,切实拓宽人才投身经济建设的途径

  1、贯彻“四化”方针,大胆将优秀人才推荐到各级领导、管理岗位。我们秉承“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理念,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我市机关、镇、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知识分子干部成份明显递增。以南京大学毕业生周俊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人才被提拔为局长助理,以韩金红、张雅萍为代表的专业人才被提拔到副局级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利用人大、政协换届的契机,一批学有所长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被推荐进入人大、政协常委领导班子;两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被选拔到市领导岗位,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志军被选任为副市长,军荣集团总经理黄富军被选任为市政协副主席。在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一线选拔重用技术带头人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在教育、卫生系统将优秀学科带头人推上领导岗位,“831”工程培养对象潘荣华担任了市中医院院长,王海平担任了省溧阳中学校长;市级中青年拔尖人才史平淮担任了市人民医院院长。

  2、强化载体建设,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发展空间。在充分发挥两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和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立了溧阳经济开发区天目湖工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强化服务功能,谋划把我市南片开发区建设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创办高新产业的创业园。鉴此,我们一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植,为科技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2002年,我市注册6000万元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担保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05项,担保金额达4亿元。目前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国家级3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市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生力军,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20%以上。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扶持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实体,培育壮大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全市有52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已达6500余人,累计完成各类科技计划419项,申请专利296项;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支生力军。在丘陵山区的深度开发上,我们因地制宜,以品种、项目为纽带,精心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镇村科技人才的作用,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目前,我市拥有省、市、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区内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农业企业5家,累计共有80个新品、100个科技项目在园区集中转化。万德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天目湖果树研究所等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各级农业科技项目25项,形成了果品、花卉、茶叶、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并逐步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

  3、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为优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近年来,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组织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开展较大规模的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下乡的系列活动10多次,切实提高了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素质,促进了现代科技、先进文化、先进医疗卫生技术向农村、基层的渗透。二是以项目课题为依托,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两年来,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22项,包括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6项、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级科技计划55项,包括省级火炬计划15项、省级星火计划7项;常州市级科技计划15项,本市级科技计划312项。三是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市里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高新技术产品成果会,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去年通过产学研活动共引进新技术、新成果12项,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8份,使一批先进技术在我市得到转化应用;新增技贸机构7家,实现技术合同金额9000万元,产学研基地累计已到20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2月25日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