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动态 >> 组工动态 >> 内容
 
活力,在创新中迸发--2003年全市组织工作回眸
发布日期:2004-01-09   浏览次数:  字号:〖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点击2003年全市组织工作关键词,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从"市县联动公选领导干部"到"公推公选金坛市市长推荐人选",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领导干部学习积分制",从"干部选拔任用首提责任制"到"干部任用差额票决制",从"人才一卡通工程"到"人才评价推荐中心"……

    这些举措无一不诠释了我市去年组织工作的主题--"改革与创新"。

    2003年,全市组织工作,浓墨重彩。


"公推公选",引发用人新理念

    2003年12月17日,这一天注定要写进历史,成为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吴晓东在从59名角逐者中脱颖而出后,被金坛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市长,成为全国首位通过公推公选产生的代市长,也成为金坛市首位全票通过的代市长。

    从59个到最后一个,吴晓东经历了两个月的漫漫"赛程",而这两个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一次"阳光之旅"。因为,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民意测验、市委全委会票决,公推公选的每一道程序,广大干部群众都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一目了然"。

    公推公选中首次引入的选人方式,也让公推公选更加显得活力四射,如:两轮民主推荐,使更多知情人推荐干部;驻点调研、演讲答辩,使推荐人选充分展示才能,与基层干部群众相互增进了解,形成互动;民意测验,使群众直接参与干部评价等。

    但较之以往,这次公推公选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操作层面,更在于引发了用人理念的思考与创新: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变封闭式、程序化的组织"内部操作"为透明化、公开化的"阳光操作",努力形成"组织定规则、群众当裁判、赛场选贤才""用制度选人"的新机制。

   "去者服气,留者服众。用人上最大的障碍是不公,对付不公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用公正的程序来保证程序的公正,公推公选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杭天珑如是总结公推公选的效果。

   《人民日报》评论说,作为一种新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推公选为干部选任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虽然还需要在程序上进行不断完善,但其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方式值得推崇。

    其实,去年我市选人用人工作的创新"招数"远不止公推公选。5月份,制定实施了《县处级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为畅通"下"的渠道,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提供了制度保证;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促进了干部交流,推进了领导班子年轻化,先后有2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换岗交流或改任非领导职务。

    6月份,我市在全国首创实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首提责任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旨在规范提名程序,落实提名人责任的超前举措吸引了无数眼球,被一些媒体称为遏制用人腐败的一剂良方。11月6日,省委书记李源潮专门做出批示,对这一制度予以高度评价。

    11月,我市出台了《市委关于讨论决定干部任用事项实行投票表决的实施意见》,把党委常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全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充分发扬民主与正确的集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我市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并以全委会差额票决的方式产生了金坛市市长拟提名人选,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接着,又在12月下旬,市委常委会首次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了33名干部的任用,在社会各方面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小卡片",折射人才大战略

    去年,家住清潭新村的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陆曙炎特别开心,因为我市从7月1日起正式启动了"人才一卡通"工程。这一工程实施后,他手持一张"人才IC卡",便可享受知识更新、文化教育、交通服务、卫生保健和娱乐休闲等5大类21项服务。与陆曙炎一样持有"人才卡"的优秀人才,目前在我市已有500多名。

    一卡虽小,却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郁氛围,激发了广大优秀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许关荣、李继奎道出了心声:"这是我市人才工作的又一个创新,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我们更要加倍努力。"

    国以才强,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千秋大业贵在用人。我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深知:常州要力争"两个率先",求贤之情从来没有如此迫切。人才资源已经取代物质资源、资本资源,成为第一资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年,我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人才工作方面"妙棋"连着:

   --实施了优秀人才"一卡通"工程,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提供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优质、便捷服务,努力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环境。
   --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政策,推进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在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的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常州市2003年-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等六个配套文件,积极构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高地。
    --紧紧围绕"人才强市"目标,成立常州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重点面向"三支队伍"提供素质测评、评价推荐、资格认证等服务,高起点、高质量地打造我市中高级人才的储备、评价、推荐平台。
    --组织大规模人才工作调研,摸清常州人才"家底",并对苏、浙、沪长三角七个重点城市的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政策法规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全市制定人才政策提供了参考。

    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为全市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96%的满意率",凸显党员先进性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

    去年,溧阳市埭头镇埭头村党员瞿开兴利用自己特长,带领村民发展100多亩大棚蔬菜,为村民带来年收入近70万元,村民高兴地称赞道"片片大棚见真情,帮助致富党最亲"。象瞿开兴一样,在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促动下,全市千千万万党员正努力使自己成为"发展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新时期如何固本清源,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2003年,党和人民再一次把探索问题答案的历史重任交给了常州。

    年初,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17个试点单位之一,侧重研究东部地区农村如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意识到,这是加强全市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又一重要机遇,必须以此为契机,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根据中央、省委的安排,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79个乡镇、4个省级开发区的219个党总支、4505个党支部按照"有形、有行、有信"的要求,投入了试点工作,11万余名党员参加了教育活动。

    大胆实践,努力创新的精神,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再度得到体现,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村年老体弱党员和流动党员多,党员间文化层次差异大,各级领导干部和宣讲员就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对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进行"导学"、对务农党员进行"领学"、对年老体弱党员进行"讲学"、对外出党员进行"送学"、对文化低学习有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学",有效增强了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

    在民主评议党员中,总结推广了"双票一审制"(既组织进行党内评议,又在一定范围组织非党群众代表进行党外评议,再由党组织审定),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审定每个党员格次。运用这一方法,全市农村10万多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和合格党员,并光荣地悬挂起党员标志牌,而809名被评为基本合格和713名被评为不合格的党员则在党组织和周围先进党员的关心帮助下积极整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民主评议党员的质量。

    经过春天的孕育,夏天的成长,先进性教育活动在金秋时节收获了累累硕果:以在全市农村党员中开展"十万件好事实事竞赛活动"为载体,教育活动期间,全市共涌现出好事实事16万余件,6000多名群众在党员模范作用下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通过总结归纳,在党员学习教育、分类管理、权利保障、激励考评、吐故纳新、作用彰显等六个方面,形成了32项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更令党员们欣喜的是一份来自群众的"大奖",在教育活动结束时十万群众满意度问卷大调查中,广大群众对教育活动成效满意率达96.21%。

    2003年,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红红火火,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同样扎扎实实。年初,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领导干部学习积分制,为每个县处级领导干部建立终身学习档案,将干部的学习经历、成果、绩效等与考核奖励挂钩。这大大提高领导干部争当勤奋学习、善于思考模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公道正派",塑造组工新形象
 
    2003年7月1日下午,一对夫妻手捧一束清香四溢的百合花,专程到市委组织部表示感谢。原来,妻子叫李娅,是前年通过公开招聘,从外地来我市任教的一位英语老师。李老师到任后,工作十分勤奋,成绩也较突出,但却因丈夫工作在常难落实,而与丈夫、孩子分居两地。这时,她想到了"娘家",向组织部写信述说自己的难处。市委组织部对来信十分重视,部领导专门批示:"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帮助解决困难。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李老师丈夫的工作落实了,从而圆了她家的团聚梦。

    扎实的作风,良好的形象,是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为此,全市组织系统始终牢抓自身建设。以上场景,只是市委组织部开展"开门问计、开门纳贤、开门评部""三开门"系列活动,为我市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缩影。这一活动从2003年初就紧锣密鼓的开展,在组织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过程中,起到了切实推动作用。

    如果说"三开门"活动是组织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序幕,那么"公道正派"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则是一个高潮。活动中,广大组工干部严格对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赋予"公道正派"新的内涵。

    成效好不好,关键看行动。他们在加强学习,查找不足,剖析原因的基础上,依托"我为组织工作创新献一计"活动集思广益,以开放的胸怀、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模式为推进工作蓄势储能。同时,一系列旨在转变作风的整改措施迅速付诸行动:

    建立"部长接待日"制度,将每月第二周星期六定为部长接待日,由部领导接待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进行谈心,听取反映,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开展"调研月"活动,加强组织工作难点、热点研究探索,进一步强化组织部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实行"部务公开"制度,将参照管理工作、因公出国审批、干部工作基本程序、市级"评先创优"等10个方面的办事程序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全市组工干部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想方设法将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好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巩固扩大集中教育活动的成果。对照"公道正派"的要求,形成了组工干部"十坚持、十不准"行为标准和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宣誓词,市委组织部专门组织部机关全体同志进行"公道正派"专题宣誓活动;同时,市委组织部各处室在部长室的带领下,分别制定了贴近自身工作实际的"公道正派"形象标准;此外,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关于加强部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做好部内干部监督工作的意见》等16项内部管理制度。

    人们欣喜地发现,一个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涵的新时期组工干部形象正向大家走来。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