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组织建设 >> 内容
 
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布日期:2005-04-06   浏览次数:  字号:〖
 

  (一)一些朴素的语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些看似平常的事要做好往往很难。“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这样。

  宣传思想工作要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ad2.qianlong.com/cgi-bin/script?acc=16CDEF4219&spc=263&width=300&height=300"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遵循这一要求,宣传思想战线把“三贴近”作为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三贴近”的重大意义。

  “三贴近”,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时代责任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性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又成为在坚持和发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原则、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

  (二)“三贴近”简洁明快,又具有丰富内涵。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

  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三贴近”在实践中发挥着作用,在群众中产生了影响,成为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特点。

  翻阅报纸,打开电视,步入书市,观看文艺演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三贴近”的浓郁气息。理论工作关注着改革建设的实践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在推动解放思想的进程中统一着人们的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新闻工作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宣传党的重大决策、方针政策,激发着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智慧和力量。抗击非典时期的《护士日记》撼人心魄,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和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的《经典中国》催人奋进。“神舟”五号一飞冲天,雅典奥运日日夜夜,载人航天精神和奥运精神通过媒体的传播激荡人心。郑培民、钟南山、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马祖光、李素芝、牛玉儒等先进人物可亲可学;《张思德》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唤起激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家谈”,体现平等与交流、传递关心与互动。少儿电视频道的开播,受到亿万青少年的欢迎;新闻频道的开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渴望了解国内外大事的要求。净化网络、扫黄打非、抵制低俗之风,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响应……

  “小二黑回来了,白天鹅下乡了”;“老百姓的镜头多了,基层的声音响了”;“理论文章能读懂了,用得上了”……这是老百姓的感受。

  “群众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精神父母”;“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联系起来、互动起来,工作越干越有味、越有劲”……这是宣传思想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体会。

  (四)“三贴近”的要求推动着“三贴近”的实践,“三贴近”的实践深化着对“三贴近”的认识。

  第一,“三贴近”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贴近”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实践中产生,又推动实践的发展;反映社会生活,又服务社会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落实“三贴近”,就是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反映实际、反映生活,在了解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中服务群众、教育群众。

  第二,“三贴近”凝结着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大力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批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现象,要求一切宣传思想工作者都要当好群众的学生,使自己成为群众的忠实代言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强调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这些论述,既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指导,又是宣传思想工作实践的生动写照。“三贴近”,就这样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贴近”的指导方针,这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三贴近”反映着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的时期,是一个新创造、新经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多元中求主导,在多样中成主体,在多选择中争主流;才能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提供有力保证,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三贴近”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倡导“三贴近”,就是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做到了“三贴近”,才能使宣传思想战线各方面的工作,体现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找到求真务实的现实途径,才能反映实际的真谛、生活的真理、群众的真情,把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结合起来,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第五,“三贴近”培育着宣传思想战线的优秀人才。实践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三贴近”的过程中,坚定着我们的信念,磨炼着我们的意志,增强着我们的能力,提升着我们的境界。坚持“三贴近”,才能造就一支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让党满意,让人民高兴的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第六,“三贴近”催生着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实际、生活、群众始终是优秀作品的活力与魅力所依、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凡称得上名著、名曲、名画的,无一例外都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正因为白居易拜烧饭老妪为第一读者,才有了香山诗词历尽千年至今留香;正因为范仲淹心忧天下,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篇章;正因为鲁迅深切关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众,才有似匕首、如投枪的铿锵文字。历史是这样,在人民群众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今天更是这样。

  (五)归根结底,坚持“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贴近”的根本指向是人民群众。坚持“三贴近”,就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满足群众中激励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在帮助群众中教育群众,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八)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在廓清一些思想迷雾中才能更加清晰;一个正确的方针,往往要在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的过程中才能更好贯彻。坚持“三贴近”,也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九)应当看到,客观实际纷繁复杂,有表象有本质;现实生活丰富多样,有清流有浊流。贴近,绝不意味着机械地照搬,简单地复制,也不意味着被动地跟随。坚持“三贴近”,是要贴近实际的本质、生活的主流、人民的愿望。居高临下、我打你通,照本宣科、隔靴搔痒,形式呆板、手段单一,这不是“三贴近”,而是违背“三贴近”;偏离实际的本质、脱离生活的主流、远离人民的愿望,把低级趣味当通俗易懂,把迎合媚俗当喜闻乐见,把哗众取宠当生动活泼,以至玩所谓的“宾馆文学”、“身体写作”,热衷于炒作,沉溺于戏说,这也不是“三贴近”,而是曲解“三贴近”。“三贴近”,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给人们以坚定的信念、创造的热情和奋进的力量。

  (十)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三贴近”,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是实现双赢的途径。忽视市场、无视票房,把领导当观众、把评奖当目的,这不是“三贴近”;放弃责任、见利忘义,把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完全商业化,这也不是“三贴近”。善于从市场的涨落中看到群众的选择,善于从市场的起伏中把握群众的喜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才是真正的“三贴近”。

  (十一)应当看到,对于宣传思想工作来说,人民群众是服务对象,是依靠力量,也是最终评判者。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是生而知之的宣讲者、不是游离社会的冥想者、不是孤芳自赏的顿悟者,而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来自人民群众,生活在群众中,汲取生活和群众的营养,肩负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人民群众在创造新生活中迸发着生机勃勃的力量。不要抱怨群众疏远了理论,而是我们对理论的宣传疏远了群众;不要抱怨群众的要求太高,而是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改进不够;不要抱怨群众冷漠了文艺,而是我们的一些作品没有很好地反映群众生活;不要抱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不管用,而是一些地方一些同志没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优势。一切宣传思想工作者都应当深深懂得,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坚持“三贴近”,是宣传思想工作者成长进步、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

  (十二)坚持“三贴近”,要求我们从时代的高度来审视宣传思想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宣传思想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要以“三贴近”的要求来部署我们的工作,推进我们的工作,使“三贴近”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原则,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十三)贴近者,贴心也。“三贴近”联系并反映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怀揣满腔情,捧出一颗心,心贴心、手拉手,拜良师、成益友,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让人感动,促人行动。

  理论工作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道理讲清,让群众听懂;新闻工作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文艺工作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使人民群众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十四)“三贴近”关键在“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实践的脉动,吮吸生活的醇香,倾听群众的心声。谁深入,谁受益。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深入,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像钉子钉进木头一样扎根生活,你的作品才能钻进读者心中。

  (十五)要贴近就要创新,有创新才有贴近。新形势要求创新,新任务呼唤创新,新实践推动创新。贴近的程度取决于创新的力度。把“三贴近”作为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突破口,就要创新思想观念,通过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来实现工作思路的新突破;就要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就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改革,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三贴近”提供制度保证,更好地调动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激发宣传思想战线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十六)诗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说,新的不仅是太阳,更是在太阳下生活的人们和人们的生活。当代中国,实际在变革,生活在变迁,人民群众在与时俱进。坚持“三贴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个奋发有为的过程。

  贴近些、再贴近些。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