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组织建设 >> 内容
 
创新干部考察工作
发布日期:2005-04-07   浏览次数:  字号:〖
 

 

    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组织部门来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的同时,坚持科学评价政绩,凭实绩用干部,从而引导其积极向上,见贤思齐。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选用干部的基础工作——干部考察进行改进与创新。创新干部考察工作应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弱化周期性考察,强化经常性考察。周期性考察富有规律性,考察有计划、有安排、有专门考察组,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领导班子和干部阶段性的工作表现。实践证明,周期性考察虽然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但  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考察时间往往限定在若干天之内,日程安排紧张,容易出现大突击、一阵风现象;拘泥于大会述职、集中推荐、座谈等常规做法,缺乏对干部在完成重要目标任务、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的表现等情况的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考察对象八小时以内的工作表现,而对考察对象“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现较少涉及,或无从查考,考察的区域存在“盲点”;参加考察人员的范围基本上是固定的,考察时偏重于听取这部分固定人员的情况介绍,而向其他知情者了解情况不够;偏重于对考察对象人所共知的表面现象的考察,而对一些深层次的比较隐秘的情况了解的不深不透。因此,必须改革这种单一的考察模式,加大对干部经常性考察的力度。经常性考察是通过检查工作、个别谈话、专项调查、阶段性工作考核、定期不定期访谈、派人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年度总结工作等多种形式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的动态性考察。通过经常性考察可以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领导班子的整体情况以及领导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班子结构的合理程度等,根据考察得出的综合信息,能够有效地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从中总结和探索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律。强化经常性考察要注重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分结合。要建立考察长中短期工作机制,加大考察频率,把定期性考察掌握的情况与经常性考察掌握的情况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八小时以外’干部情况了解台账”、“干部政绩档案”等日常跟踪考察体系,考察结果可以作为干部潜能的有益补充和全面评价干部的参考依据。二是干群结合。既要接触班子成员,更要接触群众。要始终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尽可能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三是明暗结合。组织部门要改变领导不安排考察时不考察的传统观念,随时走出机关,全员参与考察。除采取惯常的考察程序掌握考察对象的综合素质外,还要跳出考察的小圈圈,采取分期分组的形式,扩大暗访的范围,通过暗访老党员、老干部和普通群众以及考察对象的“对立面”,及时掌握在定期性考察中多数人不便说、不愿说、不敢说的问题,把考察工作做细、做实。四是内外结合。在听取班子内现任干部意见的同时,还要注意了解离任干部的意见。离任干部顾忌少,大多敢于直言,对现任干部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五是远近结合。不能满足于对考察对象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时期的一时一事的了解,而要将考察时间前移,考察范围扩大,通过了解考察对象以前的表现,由远而近,由此及彼,对考察对象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弱化定性考察,强化定量考察。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定性考察主要用于对考察对象本质与主流的判 定;定量考察主要是对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程度上进行区分。在判别干部素质优劣时,离不开定性考察。而在好中选优、晋优汰劣时,则需要在定性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考察。传统的干部考察工作以定性考察为主,缺乏统一的刚性的考察评估标准和量化的考察依据,在考察的参照标准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近年来,不少地方虽然也进行了定量考察的实践,但有的考察项目过繁,难以把握重点,分值的折算繁杂,操作不够方便;有的考察项目过于简单,不够严谨,大而化之的考察要求多,体现不同职位特点的分类型、分层次的考察指标少,考察标准中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导致在民意测验、民主测评和个别座谈等环节出现了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的情况,使考察结果不具备量的可比性。这样不利于形成科学的考察结论,缺乏过硬的衡量尺度,使得考察对象之间的相互比较较为困难。因此,干部考察中应建立起导向正确、依据科学、内容周密、重点突出的考察体系,研究和突破量化考察中的难点问题。在考察体系建设上,一是要注重考察指标覆盖面的广泛性。干部考察工作必须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干    部素质的全貌,一般可采用百分量化制,从德、能、勤、绩、廉、群众公认等六个大的方面进行评价,群众公认度可用民主测评优秀率或个别谈话推荐的荐任票率来衡量;二是要注重考察指标的层次性。要尽可能对干部的类别进行细化。如按职别划分,可分为正职干部、副职干部、一般干部等类型;按职责划分,可分为党务类干部、业务类干部、行政类干部等。要把握不同类别干部的不同特点,建立侧重点不同的考察指标体系。三是要注重考察结果评价的科学性。量化考察指标体系重在   量化积分,一方面要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明确分数,另一方面对诸如学历、职级、任职年限、奖惩等方面的状况也应确定出合理的分值,合并进行比较判断。当然,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能单纯用数字概括全貌,在判别干部水平高低、素质优劣时,还离不开定性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定性与定量考察的结合。

    三、弱化封闭性考察,强化开放性考察。封闭性考察是指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采取秘密操作、缩短时间、缩小范围、临时突击的办法来对干部进行的考察。这种考察适用于对特殊时期、特殊部门、特殊岗位人员的考察。这种传统的考察方法因过分强调保密性,往往使参与群众对考察的目的认识不清、思想准备不足、标准掌握不够、思考不够充分,评价的结果也就打了折扣。实现干部考察工作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在考察环节做到党管干部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因此,要走出“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误区,防止暗箱操作,在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上下功夫,将群众的意愿真正体现于干部考察的全过程。一是要公开考察的目的,让群众心知肚明。要做到“三个公开”,即公开考察方案,公开推荐岗位,公开组织意图。二是要公开考察的范围,让群众多渠道参与。拓宽考察范围,把考察由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谈话范围也要进一步扩大。三是要公开考察的环节,让群众全方位监督。在考察干部的整个过程中,要层层实行公示制。同时,要认真落实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信访、计生、审计、公安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掌握被考察对象的有关动态,掌握其真实情况,防止用人失察失误现象的发生。

    四、弱化任用性考察,强化管理性考察。广义而言,所有的干部考察工作都是选用干部的基础,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干部的选拔使用。但是,干部考察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考察发现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效地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可以说,干部考察是干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轻视或忽视管理性考察的现象, 一味地把所有的干部考察同任用直接画等号,把任用和管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对考察中出现的情况捂着盖着、不反馈、不批评、不研究解决等,导致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能及时得到改正。因此,在干部考察中,必须克服重提拔使用、轻监督管理的倾向,要注重对干部进行管理性考察。一是要达到对干部进行教育的目的。可以将干部考察中发现的考察对象的问题和不足,原原本本、实事求是地向考察对象反馈,使考察对象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二是要达到对领导班子整合的目的。针对干部考察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谈心交心,提出相应的对策,切实解决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要达到对干部考察的启迪目的。可以在干部考察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水平,增强干部考察工作的穿透力和准确度。

    五、弱化考察形式,强化考察内容。在当前各地的考察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形式而对考察内容实际重视不够的情况。一些地方甚至有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忙于把既定的考察程序进行完毕,而对考察内容是否扎实可靠、是否客观全面则着力不够,从而给干部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带来影响。干部考察是求证性的工作,它的目的是求证一些未知的东西,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通过考察来验证考察对象的本质、主流及关联情况。应该说考察内容的准确性是考察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考察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察形式的简繁,以有利于把握考察内容为前提,在增强考察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多下功夫。强化考察内容,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一要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为重点,围绕岗位职责核实评价其政绩。二要强化对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考察,坚决杜绝由于考察失准导致为政不廉者得到提拔重用。三要强化对干部基本情况的考察,确保干部符合任职资格条件,防止假党员、假干部进入领导干部队伍。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