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学校中党的建设的研究,是党的建设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仅就有关高校党建的几个理念问题,做一点分析。
关于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因此,“以人为本”就成为高等学校中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理念。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核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社会迅猛发展的各类人才。
多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特别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准则考察高校党建工作,就会发现在不少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比如,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这是高校党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未来的生力军,而把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共产党中来,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把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使党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方面,各高等学校的党委以及每个党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看法和做法却不利于把更多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其中,特别值得认真思考的是对学生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的考察。不少学生积极分子在谈到入党动机时,常常说出“为了找个好工作”之类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我们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就认为是入党动机不纯,对积极分子进行严厉批评,并推迟发展。做这样的结论,是缺乏分析的,过于简单化,不利于保护要求入党的学生的积极性。回顾中共历史,入党动机不纯的结论,是用在混入党的异己分子身上的,而不是用在工农知识分子身上的。1950年7月1日,邓小平在重庆庆祝党诞生二十九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党内也有另外一种党员,他们入党的动机是不纯的,他们加入党,不是来革命,不是来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国家政权的党,想利用共产党的地位,来达到他们贪污腐化、升官发财、营私舞弊,甚至保护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破坏革命的目的,这种人在我们党内,虽然不多,可是他们的行为对于我们的革命事业有不少的损害,我们应该有所警惕。”,显然,在这里,邓小平是把入党动机不纯的断语用在破坏革命的人身上的。在民主革命时期,有大量农民参加革命,其中优秀分子积极要求入党。这些人,不怕苦,不怕死,工作上既很积极,又认真负责,但是他们对党的共产主义事业并不真正懂得,误以为“打土豪、分田地”就是“共产主义”,入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报仇”、“过好日子”。对于他们的这些认识,党从来不说他们入党动机不纯,因为他们的一些不准确的认识,在客观上是符合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要求的,所以,党尽力保护农民中的优秀分子的入党积极性,并在教育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同样,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也会有一些不准确的认识。他们想找个好工作,也还是为了对国家多做贡献,因而客观上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所以,不要给他们下个入党动机不纯的结论,这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和感情上的不愉快,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要鼓励他们,并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认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得好:“某些人要来依靠共产党,到共产党里来找出路,赞成共产党的政策,总算还是不错的。他们找共产党并没有找错。除开敌探、汉奸、投机分子和野心家以外,我们对于这些人是欢迎的。只要他们承认和遵守党纲、党章,愿意在党的一定组织内担任一定的工作,并且交纳党费,他们是可以加人共产党的。至于对共产主义,对党纲、党章的深人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在他们进了党之后再来学习,并且根据他们所学习的再在革命斗争中锻炼修养,这样,他们就完全可能使自己变为很好的共产党员。”六十五年前的这段话,今天看来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再如,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关键。为此,高校党委要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就是说,要有一个理论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教师个体发展为基础,逐步形成一所高校教师群体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特长去发展。有的人适合在科研方面发展,有的人适合在教学方面发展,有的人在两方面都能发展。就是在学科的选择上,也不能舍长取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高校教师群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个体的特点和特长。有的高校在这几个学科的发展上条件好一些,另外的学校在某些学科的发展上更具实力。对此,高校党委不要采取干预、监督的办法,而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发挥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制度以及实施办法上要有利于教师按照学术的、教学的客观规律去发展。但是,事实上,不少高校的领导热衷于表面繁荣,他们制定成体系的具有功利色彩的政策,用以刺激教师,够标准的就奖,不够标准的就罚。这种短期行为,逼得教师为了生计不得不就范,不得不放弃长远打算,围着政策规定转,满足领导的要求。这种短期行为,非常不利于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教师个人和群体的持续发展。
关于现代化意识
高等学校党委领导和每个党员都应该具有现代化意识。
什么是现代化意识?概括起来,它的特性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开放性。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就不能只看过去,不能只看自己的眼前,不能持封闭态度,而要放得开,看得远。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要以民族国家为基点,因而又必须是自立的、自信的、自强的,不能盲目地学习外国。第二,进取性。就是要努力向前,不断进步,有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要经过非常曲折的过程,所以人们必须毫不懈怠,一往无前,夺取胜利。进取以参与和务实为前提,即每个人都要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勤恳恳、尽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观念。第三,创新性。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立于时代前沿。社会现代化是一项除旧布新的事业,所以人们不能安于现状,抱残守缺,保律守令,毫无创见,而应该与时俱进,勇于接受新鲜观念和事物,大胆否定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陈旧观念和事物,以推进社会的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应该有现代化意识?这是因为现代化事业需要现代化政党的领导,而这样的政党从一般党员到领导核心都必须有现代化意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落后贫穷面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社会现代化为己任。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动权夺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随后,又经过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前提。经过1958年到1978年的探索和挫折,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纳人正轨。从1978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日益要求执政党增强现代化意识。有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才能导引出现代化思维,也才能在实践上做出符合社会现代化要求的贡献。否则,不但自己不可能提出现代化思想,而且对别人提出的现代化思想也难于理解和接受,甚至会在实践上做出不利于社会现代化的事情,阻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1978年5月巧日,邓小平在听取刘西尧、蒋南翔等人汇报之后说:“教育事业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大学。”领导现代化高等教育,当然必须有现代化意识。
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委才能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状况,明确自身的地位,找出差距;才能放眼全国,了解全国各高等学校的状况,明确自身的地位,找出差距。在此基础上,制定奋斗目标。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委才能从自己学校的条件出发,扬长补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逐步提高学校的地位。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委才能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善于发现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又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人,并用在恰当的岗位上。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委才能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大力倡导和支持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使学校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时俱进。
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员教师才能目光宽广,努力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的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并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制定奋斗目标,逐步提高。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员教师才能心胸开阔,团结一起工作的教师,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出色地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员教师才能把创新当作一种信念和动力,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增添新的内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在科研中不断研究新问题,使用新材料,提出新观点,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员学生才能把学习过程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以及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学习、生活不囿于狭小的圈子里,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员学生才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既帮助优秀分子,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也帮助后进同学,赶上时代的步伐。有了现代化意识,高等学校党员学生才能与同学一起,共同切磋,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树立现代化意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在主观上努力为之,因为中国传统的封建意识、小农意识世世代代缠绕着人们的头脑,使人们难于解脱,对现代化意识有一种本能的抵触。虽然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历史进程,但由于被动而发展缓慢,不能形成大的社会现代化的冲击潮,难以引起人们树立现代化意识的迫切感。虽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现代化由被动转为主动已有几十年,但社会现代化步人正轨的时间还很短,在此之前许多非现代化意识在人们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在树立现代化意识过程中起着阻碍作用。因此人们必须努力克服落后意识,赶上时代的潮流。高等学校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党委领导和广大党员尽快树立起现代化意识。
关于意识形态化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要求“非意识形态化”。如果说,这种要求指的是自然科学,当然是对的,因为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如果说,这种要求指的是工作上和生活上一些小事,那也还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这种要求,并不是指的这种情况,而是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有直接关系的大事,这就值得商量了。应该说,“非意识形态”的提法,是违反常识的。人类社会从整体而言可以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部分,而社会意识又由非系统化社会意识和系统化社会意识组成。非系统化社会意识即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系统化社会意识是一种高水平的理论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态两种类型。前者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在人们的意识中的反映,指的是有关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文学、教育、哲学、宗教等观点,通常称之为哲学社会科学。人在社会生活中,尽管自己未必提出什么观点、主张、理论、主义,但其言论和行为却不能不遵循着一定的准则,而这就难于脱离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受一定的意识形态所制约。所以,如果“非意识形态化”实现,人类将无法正常生活。
办社会主义大学,不但不能“非意识形态”,而且学校党委在领导各项工作中应该强化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高校党委要在教学、科研以及各方面工作中,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据指导地位,发挥指导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高校党委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总的来说是好的,旗帜是鲜明的,也有一些实际效果,但是,在教学和科研以及其他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比如,“两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阵地,虽然一般说来课堂教学都在正常进行,学校党委也很注意抓这方面的工作,可是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大。有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吸引学生;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两课”没有用,不好好听课,到考试时候设法应付;也有的教师或学生从思想上就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抵触。
又如,在科研上,提倡吸收西方学术观点的合理部分用于学科发展上是对的,但整体上,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此,多数教师还是能做到的,可也有不少教师在自己的研究中把西方学术观点当作主要根据,甚至由此得出不符合科学的结论,使学科的发展走人歧途。
强化意识形态,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高等学校党委工作的根本。因此,高校党委要深人教学和科研以及各项工作实际,了解情况,了解问题之所在,并针对实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要满足于形式主义的表面效果。现在,在社会上,在高等学校里,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这种东西多了,不但不能起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而且容易使人发生反感。为了办好大学,高校党委应该民真务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牢牢树立在高等学校这块重要的阵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