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把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意义十分重大。带着如何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农村基层这个问题,我和几位同志于2004年12月下旬到河南竹林镇、刘庄、耿庄和南街村参观访问。2005年元月上旬,我又到江苏华西村参观访问。虽然只开了几个座谈会,一路边走边看边问,但所见所闻,令人振奋,发人深思。 (一) 这次参观访问的一镇四村,有的是老典型在新形势下持续、快速、和谐发展,有的是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初期先后涌现出的新典型。这里的党组织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从率先解决温饱到领头奔小康、奔中康,脚踏实地,步步登高,走在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的前列。尽管发展水平不同,村民收入也有差异,还面临一些问题,但村民团结互助、共促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人们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尽管这些地方也在不断推进改革,但并未像有的地方那样积累内部矛盾。在一镇四村,长期以来,没有企业拖欠工资的,没有搞封建迷信活动的,没有修炼“法轮功”的,没有搞黄、赌、毒的,也没有发生刑事案件。称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奔小康、中康、大康的领头人好,今后的日子会更好,是村民群众的真实心声。当地党委对这些农村基层的发展和稳定,非常放心、省心。这里的党组织,不愧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我们请教当地有关领导同志这些地方根本的经验是什么,都说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通过实地参观访谈,我们愈来愈感到这些地方的带头人好,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而且因为他们具有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原则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明确思路,以及把这种思路付诸实践的能力。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力发挥我们党善于发动和组织农民前进的传统优势,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改革与发展,既努力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又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出色地做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长期稳定。 (二) 下面,是这次在一镇四村所得情况的粗略写实。 竹林镇:过去叫竹林村,实际上地处荒山,无竹更无林。全村2200人,耕地1500亩,人均耕地不到7分。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心散、社会乱、封建迷信盛行,村里打架斗殴不断。1983年“七一”前夕,在上级党委帮助下,村党支部召开支部扩大会议,群众也参加,共同讨论“竹林村走什么道路,怎样发展”,群众还对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不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提出意见。经过七天七夜热烈讨论,最后一致决定“坚持联产承包的土地使用制度,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当时,支部书记赵明恩和党员中有一定积蓄的人,带头集资兴办集体企业。根据当地资源,从办建材厂开始。到1991年底,已有各类企业19个,固定资产3800多万元,总产值6300多万元,人均收入1700元。1993年,大家讨论决定,全村村民以现金在企业入股,全部企业资产中,集体股占90﹪,职工和居民股占10﹪,年年都参加分红。在市场竞争中,这里也有企业淘汰、重组,也有下岗人员,但没有全家下岗的,加上按股分红,吃粮有保证,总体生活水平在上升,所以人心比较安定。1994年,竹林村及其带动发展的三个村建镇,农民成为居民,下辖4个居委会,共10200人,其中外来人员4300人。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全体村民经过讨论,将各户分散使用的耕地交集体统一使用,镇里负责每亩补偿300斤小麦。目前,全镇总资产达40亿,由镇公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的集体资产14亿,各公司独立核算,实行法人治理。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6700元,按劳分配占80﹪,按股分红占20﹪,另有集体福利保障。这里的党委一直紧抓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党员和居民的整体素质,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镇区像一座整洁的小山城,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五级提灌引黄河水入镇,根本改变了严重缺水的状况。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道德风尚良好。 刘庄:这个闻名中外的老典型,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引导和帮助下,一直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它周围涌现出了十几个经济快速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典型。现有355户,1641人。村办农工商总公司及下属的制药厂、电机厂、奶牛场、养猪场等,均属于集体企业;另由19人组成的专业队负责经营1050亩耕地。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1亿元,自有固定资产10亿元,资产负债率小于4﹪,上缴国家税金5546万元,出口创汇3478万美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这里坚持按劳分配、合理差别、共同致富的分配格局。2004年,村民年现金收入人均8000多元,另外享有住房、医疗、孩子上学和用水、用电等30多项福利,人均年收入实际达1万多元。村里人“信党、信社、不信资”,都夸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共同富裕好。多年来,刘庄坚持凝聚民心先凝聚党心,始终紧抓党组织建设。村党组织在这里深得群众信赖。2003年村党委老书记史来贺安葬之日,6000多人前来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现有村党委成员12名,都是2004年5月村民直接推荐后由140名党员直接选举出来的。村属企业都有专职书记,同时是村党委成员。刘庄人说,这里的党组织拥有“五力”,即组织的核心力、党员的带动力、先进思想的凝聚力、集体经济的吸引力、不断发展的科技生产力。 耿庄:这是在刘庄影响、带动下逐步成长起来的新典型之一。全村有720户,2538人,党员113名,耕地1740亩。1995年前,由于干部损公肥私,国家建设征地所得200多万元不知去向。1995年全村年收入不到10万元,负债169万元。干群矛盾十分突出,村支书的房子被炸毁,集体的树林一夜之间被砍光。1995年4月,以26岁的耿瑞先为书记的新班子成立后,7名支委中的6名退伍军人带头拿出自己的安家费共50万元,带领村民办水、办电、修路、建厂,集中精力谋发展。到1997年,经济已有较大发展,还清了全部债务。199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600元跃升到1560元。2002年,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经过全体村民民主讨论决定,以土地使用权股份化的方式,把全村土地集中起来使用,600亩地建农业生态园,500亩办企业。全村资产中集体股占60﹪,其余40﹪按土地使用权落实到户到人。经过几年的努力,耿庄集体经济收入连续6年实现翻番。200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5600多元。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群众从实践中体会到“集体空,一切空;集体有,跟着走;集体富,大家富,走的才是小康路”。 南街村:共有805户,3000多人,2006亩耕地,全村总产值1983年30万元,2004年达到12亿元,实现利税7000万元。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说,根据本村实际,南街村走的是一条“依托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带农业,农工互动,共创幸福”的路子。1986年到1990年,南街村从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发展为集体承包规模经营。现在还有70人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工业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进行配套,基本上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中心的系列化配套生产和一业带动多业发展的格局。因为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利润率相对低些。该村在分配上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去年人均收入6800元,工资部分占30﹪,供给部分占70﹪。本村干部工资最高每月250元,一线工人高的拿500元。引进的30多个技术和管理人才工资高一些。村民统一分配住房,按人口多少,免费供给75—90平方米的套房,另有医疗、中小学教育等十多项免费。南街人说,他们已经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教,幼有所育”。党员教育抓得紧,要求严,按时开支部生活会、民主评议会等。该村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学毛泽东著作、学雷锋、唱革命歌曲,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南街村的发展模式,内部大多数人赞成,外部议论甚多。王宏斌认为,富裕不等于幸福,幸福包括富裕,要坚持在南街建设“共产主义小区”的试验。他也意识到企业要升级,技术要进步,分配办法也需要调整,但要坚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走共同富裕之路。 华西村:是迄今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集团公司2004年在江阴境内实现销售收入211.3亿元,上交利税10亿元,总销售收入已达260多亿元。从所见所闻和看到的材料中,我们感到华西是一个人与人和谐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工农相互融合、党群一心共奔“大康”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集体。华西人打造“农业典型”后,开辟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之路。以冶金、纺织、三产为主的八大公司,均有相当规模和人才技术优势,所生产的热轧带钢、线材和服装、面料等主要产品,远销英、美、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进出口总量达4亿多美元。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造成百亿企业,而是要造成百年企业”,坚决不搞“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而把抓发展的精力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用在搞活壮大集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上。2004年,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的3个化工厂,另投资建立了日处理污水能力达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今年将在全部工厂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实现“零污染排放”。还专门成立了环保公司,负责整个环保。值得重视的是,华西在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及时调整生产关系,特别是分配格局,努力做到“勤劳富、长久富、共同富”。全村村民分配收入每年递增20﹪以上,现在,户户住别墅、开轿车,家产超百万。原村民实行全员股份制,村民收入有劳动工资、持股分红加集体福利。按规定,本村村民男18—49岁、女18—39岁每人每年可得工作股1万元,连续3年累计3万元;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者每人每年可得工作股2万元,3年累计6万元;有突出贡献者另外赠送工作股。工作股可享受每年分红,也可抵押购房。华西计划三年之内,所有“新村民”也将得到工作股,总额超过6亿元。几年前,发生过本村村民与外来人员打架事件,村党委领导深夜召开大会宣布:“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华西村不仅是华西村民的,也是所有务工者的”,并让打架的村民上台检讨。现在举家迁华西的外来务工者不少,与当地村民融洽相处,共建华西。 村里建设统一规划用地。村民住房向集体以旧换新。新建的别墅每幢500-700平方米,200多户有突出贡献的村民首先入住,按每平方米400元计价。原有旧房一般300—400平方米,自愿换新房的按每平方米400元计价,其间因面积扩大的差额可以支付现金,也可以先用工作股本金购买,或用赠送的工作股抵押。用这种方法新房换旧房,节约土地数百亩,用于统一规划搞建设,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华西在制度创新中,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其主导作用不动摇,鼓励、支持、帮助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不动摇。在这里,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是主体,也有公私合营和个私经济。靠集体经济的实力和党的政策、思想政治工作,华西村把周边村206家个私企业,吸引到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来,实施规范管理,经营权自主。1992年创办金属软管厂的杨永昌,2002年以其企业资产申请加盟华西集团。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迈出的最重大的一步”,原因就是看到华西集团领导班子坚持以繁荣一方、共同富裕为己任,集体经济展示了无穷的力量和众多的优势。 华西村党支部原有党员9名,现有党员1277名。其中40岁以下的党员318名;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85名,村党委成员中大专文化以上17人。党员干部订了规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党委在紧抓发展不放松的同时,一面坚持思想文化建设,倡导人人做到“六爱”(爱党、爱国家、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还有行动标准,党员必须带头实践,并接受群众评议;一面推行“依法治村、以德治村”。随着经济发展、村区扩大,这里实行了“村企分开,村务民主决策、依法行事”,村民遵守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企业执行“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督制、工代会议事制”。 (三)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按照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史观,重新审视华西、竹林等农村基层持续发展、和谐稳定所走的道路,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看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而且使我们得到不少新的启示,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借鉴先进乡村党组织创造的经验,加快新形势下组织、引导广大农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夯实党在广大农村的执政基础。 华西等地的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完全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发挥其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公有制经济组织本身要积极探索,从实际出发进行实现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具体做法可以放手创造,但都要真正形成既能主动适应市场活动的规则、又能牢固凝聚自己力量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突出标志。华西村、竹林、刘庄等顺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率先走上了持续、快速、和谐发展之路,在推动公有制经济优势同市场经济长处相结合中不断壮大自己,最大限度地贡献国家、造福人民,全面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他们没有搞“兴私灭公”,也没有重复“兴公灭私”(南街的试验特殊一些),而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成功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和开拓党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阔道路。那种对在我国农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不重视、缺信心、不热心的精神状态是有害的。 华西等地的事实还证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正确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其前提在于发展,特别是发展经济。而要抓住并解决好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就必须自觉把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和促进。这正是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最根本的思想内容。华西、竹林等地党组织所以能够乘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而上,主要是坚持运用科学的理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较好地抓住并不断解决了发展先进生产力面临的问题,主动顺时应势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既防止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的分配格局,把矛盾解决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了因为违反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为制造矛盾或者因为官僚主义、不与时俱进而积累矛盾,切实做到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研究执政党建设问题,特别是研究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很有必要重视这方面的典型。要避免总结经验一般化、概念化,原地踏步不深化。不光是研究单个先进典型,更要研究一批相似的典型群,从中寻找规律性认识。 把提高党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落实到基层,是贯彻好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仅是因为目前一些地方存在不稳定、不和谐现象才提出的。但是这个任务提出后,一些同志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分析研究有的地方的教训上。有的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使人震惊,值得深刻吸取教训,研究防治措施。然而,从总体上看,类似华西、竹林等基层党组织提供的正面经验,似乎同样值得甚至更加值得重视。尽管这些地方也在建设用地,有企业关闭、重组和员工下岗、转岗,干部、村民的收入分配也有差距,但人们心理总体比较平衡,保持着一种和谐相处、积极进取的态势。其中的学问是什么,很值得深入研究。对这些先进典型,不仅需要肯定基层先进党组织“有一个好带头人”,也不仅需要宣传几个先进人物,而且需要研究和宣传这些先进党组织和带头人带领农民群众共建新农村的好思路、好办法,把农村基层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典型具体化、鲜活化。宣传推广这类先进典型也不是为了刮风,让人们不顾条件完全照搬,而是要有助于帮助大家放开眼界,借鉴实际有用、本地可行的东西。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在推动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中,都需要这样一些让基层党员干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 (作者为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