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溧阳市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以来,14年间,累计已有300多名清华学子来到溧阳,完成了上百项研究课题和攻关项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2001年,溧阳被清华大学授予“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十年贡献奖”,2004年又被清华大学授予“清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工作先进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共建人才纽带,重人才培养、引进 通过清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这根纽带,利用清华的人才优势,与清华大学开展多层面、多条线、多学科的联系,为地方建设服务。溧阳市与清华达成协议,每年从溧阳遴选10名地方急需专业的大学生,在清华学成之后返回溧阳建设家乡,10年内共计培养100名。另外也从清华大学先后引进了12名本科毕业生。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溧阳市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科技的发展。 二是共建科技纽带,重科技成果转化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溧阳市也注重清华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努力把他们的实验成果转化为地方产品,使之从实验室走向商品市场,及时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溧阳市云龙集团引进消化了罗棣庵教授的最新专利成果——高效强化换热器,现在该产品已成为集团的主导产品之一。这些年来,清华大学先后有30多名教授在溧阳直接帮助开发产品和建设项目,其中包括溧阳市政府机关12层现代化办公大楼的设计,溧城南片区的综合开发规划,以及现代化生活小区的规划与设计。 三是共建育人纽带,重人才成长成材 校地共育人才,这是清华和溧阳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共同目标。多年来,溧阳认真、扎实地做好基地建设,使基地真正成为培育人才的沃土。每到3月份,溧阳基地就向全市下发关于征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的通知,并定期进行电话联系,重点联系长年接纳清华研究生的有关单位和企业,然后进行筛选,选定那些切实可行的、“短平快”的项目,提高清华学子社会实践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溧阳市还通过多项举措让学生接受到开放的社会教育。从火车站接来清华研究生的当天,按惯例举行欢迎座谈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主持,向同学们介绍溧阳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溧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发展举措,并通过参观等,让同学们直接感受地方建设如火如荼的热潮,激发他们奉献社会、服务地方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