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省、市、县和乡镇党委的集中换届之年。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一部分同志的进退去留。因此,正确对待进退去留,是摆在每个领导干部面前现实和严峻的问题。
正确对待进退去留,关键要有坚强的党性。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统一,不仅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行动中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重大利益得失面前经得住考验,是共产党人具有坚强党性的重要表现,是党章对每个党员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换届时,因为涉及到班子调整,干部的进退去留,群众关注程度高,社会期望值大,“赶考”性质强,是衡量党性坚强与否的重要试金石。在这个时候,领导干部理应有更严肃的党章意识,高度的思想境界,坚强的党性修养,做到识大体、顾大局、守纪律,留则安心,走也高兴,提亦静心。要把服从党的决定,听从组织安排,作为换届时的一项重要政治纪律,自觉地遵守,率先垂范。对于那些不服从组织决定,对组织的安排挑三拣四,或是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和自身困难,发牢骚说怪话,甚至搞小动作的,各级党委和纪检、组织部门要敢于以《党章》为武器,严肃的查处,坚定地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保证换届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正确对待进退去留,重要的是要发挥先进性。党的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依赖,进而团结和领导他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的重要原因。而党的先进性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需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是在一次次利益考验时得到昭示。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党员队伍中的中坚,他们的先进性,尤其在重要利益关口时的表现,则更为党员和群众所瞩目,感召力更强,影响范围更大,不仅对换届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关乎班子的形象和威信,还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所以,自觉地以先进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当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在位时,夙夜在公,争先抢位;换届时,履行职责,一切交给党安排;退下来时,常怀感恩之心,坦然处之;带头执行党的决定,带头服从组织分配,带头做到作风不散、标准不降、纪律不松,这是党的先进性对领导干部的特殊要求,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标准,是换届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
正确对待进退去留,可贵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人格不可或缺陷的要素之一,是现代社会对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换届时希望能够留在班了里继续做些工作,多尽尽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我们党和事业希望之所在。但是,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任何组织、任何事业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与发展了的事业相适应,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既是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使然。在这样的规律和大势面前,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以长远的眼光、宽阔的胸怀来对待进退去留问题,既是人品“官德”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讲,把位置腾出来,让更年轻的人发挥作用,这本身也是对党的建设的一种积极的贡献。
正确对待进退去留,还需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不论资历多深、职务多高,都来自于普通老百姓,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权力越大,意味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就越重,吃亏和奉献愈多。因此,千万别把当官看得太重,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高。那些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私有”的,一旦拥有它,就能获取更多的回报的念头,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是个人私欲膨胀的表现,是政治上危险的前兆。二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上,这里面固然有自己工作上的努力,但也有机遇的问题,更离不开党组织的关心、爱护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也是各方面支持配合的结果,切不可过高地估计自己。不能因为自己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向组织讨价还价,好像组织欠自己点什么,或是感到“不平衡”、“不服气”。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工作离党的要求还有差距,为人民服务也是永无止境的,也有一些能力和德行不比我们差的同志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走上领导岗位,或者职务比我们更低。因此,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处理好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实事求是地面对形势,客观正确地估价自己,以坦然之心对待职务提升,以广阔的胸怀对待进退去留。如此,就没有解不开的“死结”,就会达到“ 去留无意随天上云卷云舒”的豁达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