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在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活动中,围绕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五项规定》和“放、减、控、改、创”五方面的具体要求,以“提高服务能力,推进科技创新”为主题,着重在“改”和“创”上做文章,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能力,创优创新环境,强化科技管理,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营造大环境。相继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座谈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作座谈会、加快与中科院合作推进会、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大会、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会同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局、人事局、农林局、工商局、法制办等部门,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等10个方面,抓紧制定了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40条政策意见,编制了《常州市科技创新政策》文件汇编,会同国、地税部门赴2市、5区为近千家企业,重点对国家60、省50、市40条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进行解读、宣讲和培训,特别是对市40条政策进行细化,协调相关部门逐条抓好具体落实。 构筑大格局。研究制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即: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项目带动工程、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从战略、规划、考核、政策和工作重点等方面,对科技创新工作做出整体纵深部署。“五大工程”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为核心,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以实施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以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优化创新环境为支撑,充分发挥常州现有的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教优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搭建大平台。加快推进科教城建设,充实科技创新创业内涵,启动现代工业设计与制造中心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全面合作实质启动,“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正式签约,以“1+N”模式成立中科院常州中心应用化学、聚酯新材料、光固化基础与新材料、数控技术、反光材料等五个分中心。成立了南大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与东大等大院名校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全市7个科技创业孵化器,已建有创业孵化面积33万平方米,孵化毕业企业150多家,在孵企业500多家。114个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有了较快发展,常州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常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2个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在常州高新区和常州科教城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展工作,为我市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科技成果提供便捷通道。 争取大项目。加大科技项目的培育挖掘组织力度,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7项、预计争取上级科技拨款超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5项,承担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8项,国家级火炬计划3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各1项;省级项目82项,争取省工业科技攻关18项,位列全省各市第一,争取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5项。新增省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与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新增广成塑料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863计划“低成本先进计算机系统”、“LED轿车前照大灯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机械制造传统工艺绿色化”等重点项目已进入立项项目公示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