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能否如期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老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茅山老区“百村帮扶、万户解困”行动纲要》的要求,以及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办和市级机关党工委牵头开展的“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活动的工作部署,我们围绕溧阳市社渚镇农民的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渚镇地处溧阳市西南边缘,是苏、皖“溧(阳)、高(淳)、郎(溪)”三市(县)的交界,属茅山革命老区。2001年1月由原社渚镇、河口乡、河心乡、殷桥乡合并组建新建制镇。行政区划面积126.3平方公里,总户数16654户,总人口54259人(其中非农人口5480人),下辖2个居委会、22个行政村、412个村组。全镇耕地总面积108567亩,水田99746亩,旱地8795亩,粮食种植面积83850亩,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区。 近年来,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渚镇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市场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镇、村两级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409万元,比溧阳市乡镇平均的77442万元低8033万元,低10.4%。财政收入3068万元,比溧阳市乡镇平均的6534万元低3466万元,低53%。全镇净收入5~10万元的有5个行政村,5万元以下的有17个行政村、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22.7%和77.3%,有赤字的12个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4.5%,村级经济累计负债209.66万元。 通过近半年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该镇不仅镇、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也与全市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人均收入较低 至2005年底,全镇低收入农户特别是人均纯收低于2000元的农户有2398户,5817人,分别占全镇总农户的14.3%、总人口的11.6%。农户低收入主要表现在: 1、收入渠道单一,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由于该镇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工业企业较少,农户收入渠道单一,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劳务输出和养殖三个方面。其中种植业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1.5%,打工收入占36.1%,养殖业收入仅占17.3%,有些村(如姚巷、孔村)低收入农户的种植业收入比重甚至达到60%以上,且主要以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为主,一遇到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就大幅下降。 2、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大部分贫困家庭除了种粮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而粮食生产基本上仅够用于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即便是出去打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去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基本没有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更谈不上农业结构的调整。如王家村2005年人均收入仅5355元,部分低收入农户全年收入仅能支付家庭及农田日常开销,基本没有结余。 (二)农民收入差距较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该镇农民人均收入为6280元,而2005年溧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17元,农民收入为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还不到。 2、与其它乡镇农民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溧阳市的上黄镇人均收入为8451元,埭头镇人均收入为7048元,与社渚镇相邻的周城镇人均收入为6545元,该镇农民人均收入位于溧阳17个乡镇的倒数第四。 3、村际之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该镇范围内有山地资源的村农民收入多,而“无山可靠,无水可吃”的村农民收入低;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强的农户收入高,而思想守旧,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农户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新山村由于矿山资源多,农民人均收入达7522元;社渚村由于邻近集镇,村支书头脑灵活,善于发展村级经济,农民人均收入达7763元;山丘村农民开展土地复垦,种植经济作物,人均收入达7671元。相反一些圩区的村组既无资源又未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民人均收入仅5000元左右。 (三)农户生活水平较低。 由于年收入少,部分农民的生活仍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 1、基本生活条件仍未完全具备。低收入农户由于经济拮据,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些生活的基本条件仍未完全具备。至05年底,全镇仍有1283户农户饮水困难,276户,707间农村草危房需要改造,近2/3的农户仍没有安装有线电视,部分行政村(如松里村)甚至没有一户安装有线电视。低收入农户生活存在“道路不畅、信息不灵、饮水不便”等问题。 2、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目前农民最担心的有两件事:一是养老,二是看病。近年来,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癌症、肿瘤等重病、大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再加上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低收入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社渚乃至整个老区农民生活的障碍之一。此外,调查中也发现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报销条件、报销金额的限制,比如住院才给报销,但有的人有慢性病,一直在看病吃药,花钱不少但是不能报销,也影响一些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贫困农民的医疗负担。 3、教育费用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负担较重。由于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极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目前社渚农村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也相应得到落实,70%以上农民子女可以继续进入各级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的教育支出就成了一笔巨大的投资。这些人在成为老区人民骄傲的同时,也成为了家庭沉重的负担。例如王家村一农户,女儿高分考取溧阳职高,第一年仅培训费就需3800元,再加上学杂费,日常生活住宿费,全年花费在万元左右,而全家仅靠妻子一人在镇上打工赚钱,因此不得不四处借钱。同样,目前一些高校的高额学费,也不是现阶段大多数低收入农户能够承受得起的,许多农户因此导致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民不得不为自己子女的就学付出巨大的代价,重新面对贫困,甚至出现因学返贫的现象。 4、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今天的农民在日常劳作之余,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需要精神上的慰籍和文化上的享受。然而目前农村许多地方的广播线剪了,电影院拆了,阅览室空了,原有的文化场所和设施被鲸吞、蚕食、挤占、废弃,原有的文化娱乐用具、器材,图书都已散失殆尽。随之,一些打牌赌博、修庙建坟、攀比铺张、打架偷盗等腐朽文化和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死灰复燃,给一些精神空虚、理想迷茫、整日无所事事的无业游民有了可乘之机。在农村,每天下午一个三、四十户左右的自然村排上六、七桌的麻将台已不足为奇。 二、原因与思考 造成该镇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外,我们认为在农业、农村、农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农村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1、村落分散。由于历史原因,全镇290个自然村分散于126.3平方公里镇区范围内,一些村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例如该镇刘家边村有656户,2018人分布在28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规划零乱,居住用房与生产用房混在一起,造成的后果就是路难通、水难通、电难通、有线电视更难通。目前,全镇仍有3个10户以下的自然村,2个5户以下的自然村需要整体搬迁集中居住。 2、道路较差。全镇农村道路以砂石路为主,约207.2公里,占已建成道路253.22公里的80%以上,到2005年为止仍有186公里村级道路需建设。例如该镇耿村13个自然村,9条机耕路,其中砂石路6条,土路3条,总长度达9公里,砂石路长年坑坑洼洼,农民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机动车更是难以通行,不仅给群众出行、农户的农副产品交流带来不便,而且还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丘陵地区村组如新山村,由于长期受超载采石车辆辗压,道路坑洼破损严重,仅靠简单修复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农田基本生产条件特别是抗旱排涝能力脆弱。由于地处半丘陵半圩区地区,全镇易涝、易旱农田面积有17167亩,易涝农田面积有22177亩,分别占农田总面积23.1%和29.8%。受旱时需二级翻水的农田面积有8849亩,需三级翻水的农田有8318亩,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11.9%和11.2%。一些丘陵山区村组如新山村群众种田灌溉靠小塘、小坝,看天种地,而近年来塘坝内淤泥积满,严重影响容量,一遇干旱年景,等待群众的是减产,甚至是绝收。此外,再加上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更增加了农民种田的风险。如宋村的卫子山电灌站始建于60年代,主要零部件严重老化,已无力承担近千亩农田的灌溉任务;下西村的南门电灌站也始建于60年代,闸门、闸壁严重风化,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严重威胁着农田的灌溉和排涝。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1、种植结构过于单一,农民的收入较低。从种植结构看,该镇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的种植结构仍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为主,经济类作物较少,一些市场需求大,利润高的作物在农村仍较少种植,而从事现代养殖业等其他产业的农户则更少。目前,卖粮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每亩水稻除去农药、化肥、种子,每亩纯利润仅五、六百元,农民辛苦种地半年下来,仅相当于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 2、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该镇的农业经营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由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农户直接进入市场,难以回避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例如,从该镇下西村的水芹种植生产过程来看,水芹种植基本以一家一户,2~3亩为单位,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体系,农民几乎要担负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享受通过加工、运输等增值而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收入增长缓慢。 3、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较低。低收入农民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论是种地还是养殖仅满足于产量的增加,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农业科技在基层推广力度不够,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使得一些适销对路,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仍处于总量不足、发展不够的状态。如当前的一些无公害农产品在该镇由于各方面原因仍没有实现有效推广,许多农民种植的仍是多年前的作物品种。 4、受农业病虫害的影响,部分农户出现收入急剧减少。近年来,我市农村连续受到禽流感、稻飞虱、牛布氏病、猪蓝耳病等突发事件影响,部分专业农户收入大幅下降,甚至于出现亏损,如去年的水稻稻飞虱使每亩农田平均减产200多斤,今年的猪蓝耳病使一些养猪大户损失近万元,一些200多斤的猪仅以80元低价出售,部分农户今年收入减少已成定局。 (三)农民素质相对不高。 1、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严重,认为农民种地够吃就行。部分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不愿外出务工,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二是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对于搞市场附加值高经济作物,存在怕赔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的思想。 2、文化技能水平低。低收入农户中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据统计,全镇初中文化以下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1%,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低效的体力劳动,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部分人较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而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一代农家子女大部分移居他乡,离乡离地,有的甚至割舍了故土情结。 3、因病因残致贫情况严重。据统计,全镇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2398户农户中,因病致贫农户数有904户、2033人,分别占到低收入户数的37.7%和低收入人口的34.9%,因残致贫的农户有483户、1142人,分别占到低收入户数的20.1%和低收入人口的19.6%。因残疾、生病、年老丧失劳动力的有566户,1211人,分别占低收入农户的和23.6%和低收入人口的20.8%。 三、对策与措施 面对社渚镇当前的发展现状,对照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要实现民富镇强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唯有紧紧抓住“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实现社渚镇的再次腾飞。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打破农业发展的传统思维定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效益为核心,调整优化种植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重点抓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大力推广种植高产优质水稻、无公害粮油、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特种水产养殖等项目,向名、特、优、新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例如,该镇的袁老太米业就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稻米种植加工,正在积极申报绿色无公害的稻米,力争通过生产加工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绿色标志”稻米,进一步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发挥各村特色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立足本地,充分发挥各村的山水资源优势,特色农业优势、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村的特色农业、园区农业、绿色农业,培育各村的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创造效益,是该镇各村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例如在全市加快土地复垦,发展高效农业的形势下,该镇山丘村,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果树种植;新山村充分利用矿山优势,开发山地资源,发展奶牛养殖均获得了较好的效益。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4倍,而在我国,200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9:1。调查中我们发现,社渚农民同样没有形成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只有将农产品直接出售,不得不放弃农产品加工业带来的丰厚利润。而在全社会商业、流通业较快发展的今天,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将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来源。例如该镇社渚村利用当地农民养鹅、养鸭的优势,创办畜禽加工厂,生产咸鹅(鸭)、香肠等肉制品,一方面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该村村级经济带来较高的收入。 (二)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1、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茅山老区尤其是要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治水、改土、疏竣河道、兴修水利,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抗旱抗灾能力,不断优化老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的基础。例如,该镇的宜巷村近年来加强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05年以来,已有三家企业在该村落户,不仅增加了村级收入,还就近吸收了近百名富余劳力就业。 2、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将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农村,充分分散农民的健康风险;与此同时,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村村通、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办好敬老院,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老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 3、大力开展帮扶活动。增加农民收入不单纯是农民自己的事,也不仅仅是农村基层组织的责任,更是我们各级党政组织和每一位干部的共同追求。因此,要针对当前农民致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项目、缺资金、缺信息、缺市场的实际情况,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力量,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干部采取“定点联系,结对帮扶”的方法帮助农民调整结构、兴办项目、增加收入,逐步走出困境。 (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人的因素最为关键,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村、农业带头人的素质是最根本的措施。 1、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目前农村致富最缺少的就是专业人员,特别是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而目前农村特别是茅山老区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制定优惠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吸引那些怀有“投资一方热土,回报一方百姓”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各种“领军”人物到老区建功立业,为基层提供紧缺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综合服务,既有利于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培养本地干部能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除了从引进外来人才,选拔、培养本地人才,特别是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村支书、村主任也是改变目前老区贫困状况的有效手段。要实现从过去那种简单的“道德权威”向“经济能人”的转变,选拔一批“能人书记”,培养一群“能人党员”,通过他们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例如,该镇新山村党员群众在村支书,省劳模肖德顺带领下,利用本村荒山、荒坡进行产业结构调查,种植茶叶、速生杨、经济林近千亩。同时,将原来矿山的内部承包改为面向全社会公开竞标承包,使年承包收入增加到近90万元。近年来,村里先后投入资金为全村村民家家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为全村农户办理了大病医疗统筹和财产保险,并对村内的塘坝和村内道路进行了改造,既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又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提高个体自身素质。农民个体自身的素质是决定其能否脱贫致富的基础。因此,要关心农民的口袋,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农民的脑袋。要以集镇、中心村为培训阵地,不仅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树立其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克服部分群众存在的“等、靠、要”的畏难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通过勤劳致富,创业增收。此外,要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把农村文化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以先进文化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队伍。 改变老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提高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需要我们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发展的观点,以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既立足于农业抓农民增收,又要跳出农业抓经济发展,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