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一、什么是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概念是价值论与科学论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概念。一个具有最高概括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社会主义内涵定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的层次上才能获得。人类最高的社会理想在于实现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而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质也正在于此。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由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所谓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普遍幸福主义。而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幸福主义就表现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 归根到底,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实际都是事物的有价值的功能,而并不是事物的结构之本身。人类之所以去追求结构,只是因为只有具有某种结构才会有相应的有价值的功能。基于同一逻辑,人类之所以又抛弃某些结构,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功能已经不再具有或者是本来就不具有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正价值,甚至是具有负价值。人们总是为功能而需要结构,而不是为结构而需要结构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人误入歧途,把本来作为手段的结构变成了目的本身,从而成为了结构至上主义者,但这种幼稚的异化现象,也终将会被人性和历史所克服。 第二,特殊说来,在社会主义问题上,人们需要社会主义的结构,实质上是需要它所具有的普遍幸福主义的功能。如果结构具有普遍幸福主义的功能,它就是社会主义的结构;否则,它就不是社会主义的结构。社会主义的根本要义在于满足公民普遍幸福的需要,而不在于把某种结构奉为圣物来崇拜。由此,我们衡量某种结构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客观标准,自然也就不在于这种结构之本身,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普遍幸福主义的社会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真假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实践直接检验的是功能,最终检验的是结构。经过实践的检验,一切具有普遍幸福主义功能的结构,都是社会主义的结构;反之,就不是社会主义的结构。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点,这就是是否有利于增进公民的普遍幸福。这就是判断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准。功能社会主义并不是不重视结构,而是重视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整体功能的结构,即尊崇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功能主义的,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也正是一种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 二、重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在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本来就是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中,始终贯彻着需要、功能高于结构的基本思想,认为只有在为资本主义所无力容纳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形成具有普遍幸福主义功能的社会结构。因此说,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质上也是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而且是彻底的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而结构至上的结构主义的社会主义,则必然导致空想社会主义,并同时造成社会主义的淡化与遗失。 “结构社会主义”先验地将某种结构定性为神圣的社会主义结构,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拒斥一切对于这种结构是否真正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因而它也就是一种先验主义、神秘主义的“社会主义”。“结构社会主义”不是把实现人民幸福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某种结构放在第一位,因而它是漠视现实和疏离人民需要的冷冰冰的“社会主义”,是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为其极端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 “结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重新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功能社会主义,这就是邓小平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大回归与重大发展。但我们有些同志似乎至今仍然难以理解这一点。我们现在深入解放思想,最重要的一点,也正是要进一步地从“结构社会主义”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从“结构社会主义”到功能社会主义的根本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