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 编者按:到今年12月,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整整28年的历程。28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自1982年到今年,学术界就中国改革开放若干问题及改革方向问题展开了三次较大的争论。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加快改革,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在改革开放28周年之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刊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邀请专家学者撰文,总结改革,思考改革,展望改革。 坚持市场取向、不断克服体制障碍、改革开放互相促进、以改革为发展动力、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强化党对改革的领导。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中国改革一开始要求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1992年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进入新世纪,要求逐步完善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对于这一改革,最近有一些争议,主要是市场化改革对不对?应不应该继续坚持?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都要市场化,比如说讲工业化的时候,也不是说要求所有经济部门都变成工业,不要农业;讲城市化时也不是全国都要变成城市,不要农村。所谓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全面市场化,市场失灵领域要由政府依法监管或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条最重要的基本经验。 坚持积极、稳步地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我国改革从农村开始,然后从1984年开始主要转到城市。先是放权让利,然后强调制度创新;从传统体制外生长市场主体,到传统体制内使公有制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在20世纪末以前,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进入新世纪以后,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关键。这样,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文化、社会体制管理改革协调推进。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当时突出的体制障碍,提出改革重点。当然,渐进式的改革也有一个问题,即我们付出的改革成本相当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改革开放互相促进,以开放促改革。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从立法到管理,有力地推动国内各项改革,使它符合市场经济通行规则,这是用开放来推动改革深化。另一方面,改革的深化、一系列涉外经贸体制创新,又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使我国更好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根据“世行”的材料,我们加入世贸组织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按照国家统计数字,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中仅占3%到5%。尽管我们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不高,但是我们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是很高的,高出两倍左右。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改革和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行的巨轮,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新世纪、新阶段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深化金融财税价格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就是要形成使经济社会转向科学发展轨道的体制和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以改革促进发展和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带来经济加速增长,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得改革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和公众的广泛支持,要继续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我国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改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全体公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中国改革成功非常重要的经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要强化党对改革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利益矛盾凸现,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规范有序地推进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加强对改革的统筹协调,不要让部门和地区利益左右改革方案和进程。同时要充分发扬、引导好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改革现在进入攻坚阶段,怎样加强改革的统一领导,加强对改革的统筹协调,非常重要。现在的严重问题就是部门利益左右改革方案实施,有一个材料,20年来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有75%到85%是由各个部门提出来的,其中有些体现的是各个部门的利益,这样对改革推进非常不利。有的部门提出来的法律法规,实际上把部门利益固定化了,这对制定和深化改革很不利。这个问题应该逐步得到改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