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组工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组织建设 >> 内容
 
全面实施深度培养工程 努力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
发布日期:2007-08-28   浏览次数:  字号:〖
 


  加强村干部的培养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从今年起,我们按照区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根据村干部成长规律,全面实施“优秀村干部培养工程”,积极探索和创新村干部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为造就一支年纪轻、文化高、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双带型”村干部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村干部培养工作的现状

  根据我们对全区406名村书记的调查,村干部的培养途径主要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师徒传带型。全区有203名村书记是从村民一步一步走上村主要领导岗位的,平均年龄达53.8岁,初中文化占36.5%,高中文化占63.3%。他们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并在老同志的言传身教中领悟了农村工作技巧和方法,在长期农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自己的突出表现赢得了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这类村干部具有头脑活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较高的优势,但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大、开拓意识较弱。二是能人兼任型。全区有143名村书记是由党员业主兼任的,平均年龄达51.2岁,高中文化占43.1%,大专文化占50.2%。他们办企业、搞经营取得了成功,自身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平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博得了组织和群众信任,被推上了村主要领导岗位。这类村干部具有懂经济、会管理、有一定奉献意识、群众威信较高的优势,但年龄偏大、抓农村工作精力不够集中。三是组织选派型。全区有60名村书记是经过上级党委的有目的选拔和培养后走上村主要领导岗位的,平均年龄为43.1岁,高中文化占8.2%,大专文化以上占91.8%。他们原来多数是镇事业单位或村优秀后备干部,被组织选中后推上的村主要领导岗位。他们都具有文化程度高、年纪轻、开拓进取精神强等优势,但农村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我们从村书记的培养途径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区大多数村干部属于师徒帮带型,这种培养培养模式必然带来村干部成长周期较长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了目前村干部队伍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村干部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不适应到适应、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村干部成长周期长短,取决于内、外两方面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人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等;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组织培养等。缩短村干部成长周期,除了要选拔基本素质较好的村干部后备人才,关键还要加强村干部的培养工作。长期以来,我区各级党组织十分关注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对村干部培养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我区有的镇定期举办村干部短期培训班,提升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有的镇依托大专院校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的知识层次;还有的镇实施新老村干部结对帮带办法,增强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措施对提升村干部的能力素质产生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来讲,村干部的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组织化程度也较低,村干部的成长周期较长。目前,我们对村干部培养工作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村干部的培养工作重理论轻能力。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对村干部的日常教育和集中培训的重点都放在了政策理论学习方面,邀请党校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举办政治思想、政策法规等理论讲座,使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有了较快提高。但对于村干部,特别是年轻村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手段,村干部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能力不强。其次,村干部的培养工作重形式轻内涵。我们目前对村干部的培养主要是举办一些集中培训班,培训方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导致村干部参训积极性下降,村干部培训质量得不到较大提高。再次,村干部的培养工作重共性轻个性。村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个人经历和农村工作重点都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村干部的培养必须因地制宜,注重个人需求。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培养成本等多种因素制约,我们对村干部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都采取同一模式,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措施,培养出来的村干部缺乏显明特点,工作思路不够宽,不能适应农村城市化等新形势的需要。

  二、村干部培养工作的总体目标

  加强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学习型、廉洁型、服务型、创新型、发展型团队的目标,切实采取自主学习、理论研讨、拓展培训、互动交流、实践探索等形式,不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政策、理论、业务等方面的素养,努力打造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军”人才,切实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分批、滚动的培养方式,使村干部队伍实现“五个新”的目标:一是素质有新增强。宗旨意识、政治素养和人文修养有较大提高,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关心群众疾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善于维护集体和群众利益。二是能力有新提高。熟悉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熟悉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方法,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引领改革、促进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视野有新拓展。培养具有立足本村、放眼长远的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确立新理念,新思维,能谋划长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更高。四是发展有新思路。进取意识强,发展理念新,善于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能够扬长避短,找到一条符合本村实际、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五是业绩有新突破。村级三业产值,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文体卫生等投入以及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镇、全区处于领先位置。

  三、村干部培养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般来说,村干部的成长将经历四个周期:素质形成期,也是知识能力储备期,是个人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养成期,也是组织和群众关注、考验和认可期;磨砺考验期,也是村干部任职初期工作探索期,也是村干部不断适应和不断淘汰期;成熟稳定期,是村干部形成丰富工作经验、熟练开展工作、不断取得良好业绩期,也是村干部个人事业的鼎盛和丰收期;老化衰退期,是村干部工作热情逐步减弱期,也是个人素质和能力淘汰期。村干部的成长周期的规律性要求我们抓住村干部成长过程中特点,对不同时期的村干部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最大限度地缩短素质形成期和磨砺考验期,延长成熟稳定期,推迟老化衰退期,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踏实、开拓创新的村干部队伍。为了有效探索和实践村干部培养模式,从今年起,将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农工办、区委党校、区人事局、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优秀村干部培养工程”。“优秀村干部培养工程”采取流动培养,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批培训时间为三年。首批培养对象为50名年轻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考核考评与提拔使用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探索和创新村干部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

  (一)宗旨人文并举,切实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我们将围绕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的目标,大力开展宗旨教育、法制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培养对象的政治修养和文化修养。一是加强宗旨意识教育。每年邀请检察院或法院同志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强培养对象的法制意识。结合区法院对个别村干部犯罪案件的审理工作,组织参加培养对象参加庭审旁听,利用反面典型加强廉政教育。邀请张云泉式的先进人物与培养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互动交流,进一步增强培养对象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提升培养对象的思想境界,强化培养对象为民服务观念。二是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提升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为此,我们制订了“关于实施村干部培养工作‘568’计划的通知”,依托高等院校开设符合农村干部知识需求的相关专业,凡45岁以下的培养对象,在五年内都要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培养对象的文化水平。三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我们把提高村干部人文素养作为村干部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通过组织开展读书竞赛活动,使培养对象每年读一本有关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方面的书籍,记好一本读书笔记,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着力帮助培养对象养成学习和思考习惯,引导村干部从经验型、乡土型人才向学习型、知识型人才转变。

  (二)开展学习调研,切实提升村干部的政策理论运用水平

  我们将围绕提高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的目标,积极开展政策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活动,提高培养对象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一是举办专家学者专题讲座。针对目前村干部把握宏观经济能力较弱的现状,我们将定期邀请一些高等院校教授和有关部门专家,为培养对象讲解村级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问题,切实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因素。二是组织热点问题研讨。把培养对象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围绕村级经济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拆迁安置等新问题,每年组织一到二次集中研讨活动,大家交流各自的创新做法和经验,构建相互学习平台,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进一步启迪村干部的发展思路。三是开展专项调查研究。每个培养对象都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每年确定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在工作中调查,在调查中思考,并结合实践写出一篇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调研文章。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引导村干部更加理性思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三)集训考察结合,进一步拓宽村干部的发展视野

  我们将围绕培养“三宽型”村干部的目标,每年确定一项培训主题,安排1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培养对象把握发展大势、创新发展视角和谋划发展举措的能力。一是组织社会建设与管理专题学习,提升新形势下建设和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管理社会事务、推进社会发展是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组织培养对象到中央党校和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吸取最新的社会建设与管理知识,引导培养对象真正树立全新的科学管理理念,提高科学发展和科学管理能力。二是组织境外新农村建设培训。新农村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课题,象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引导培养对象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出本村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三是组织国内考察学习活动。定期组织培养对象赴浙江省、广东省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汲取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宽发展思路,提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四)建立培训基地,努力增强村干部实践工作能力

  我们将围绕激发培养对象的团队集体智慧和持久活力的目标,建立“1+5”结对帮带制度,以全区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作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功能,实现优势互补、互促互进。一是开展结对帮带活动。10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分别与50名培养对象结成“师徒”,建立10个结对帮带小组,师徒之间定期交流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探讨农村工作方法和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手把手地开展传、帮、带活动。二是组织观摩学习。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作为村干部的培训基地,培养对象每年到培训基地观摩学习一个星期,与培训基地的村干部一起学习、工作。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优秀村书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集体谋划发展。结对帮带小组围绕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每年确定1-2个培养对象所在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现场会诊式调研活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为培养对象所在村谋划和设计经济社会发展愿景目标和发展举措。通过集体谋划工作,提高每个培养对象领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加强考核考评,不断总结深化村干部的培养成果

  我们将围绕提升团队竞争意识和创业激情的目标,积极构建展示培养成果的平台,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团队竞赛氛围。一是考核工作业绩。衡量培养对象是不是取得进步,主要应看其工作实绩。为了客观评价每个培养对象,我们将结合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每年由镇党委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工作业绩考核,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判培养对象的工作业绩,以工作业绩检阅培养成果。二是认真总结提高。每年底召开一次村干部培养工作总结交流会,培养对象总结交流一年来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情况,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三是开展评优活动。每年底,组织开展“个人学习标兵、优秀调研论文、结对帮带好师徒等评选活动,作为对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为切实加大村干部培养工作力度,保证村干部培养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们将建立培养对象学习培训档案,结合工作业绩考察,每年对培养对象的政策理论水平、领导发展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评估,考察评估结果作为对培养对象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调动广大村干部参加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为顺利推进村干部培养计划提供了组织保障。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 邮编:213003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