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沈浩,安徽萧县人,生于1964年5月,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安徽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沈浩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 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的时间里,沈浩带领着小岗村做了太多的事: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开展农家乐生态游、建“大包干”纪念馆……。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然而,2009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沈浩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p#
刘义权:军档收集第一人
刘义权,四川德阳人,1950年7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1970年7月入党,原为解放军档案馆馆员。2006年4月退休后返聘,担任该馆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专家成员。 30多年来,他从全国各地收集党和军队珍贵档案83万余件,为建设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军档收集第一人”。2008年9月,刘义权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工作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一线,为推动中美两军务实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胡锦涛称赞刘义权38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军队档案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战士,不愧为全国档案战线的时代楷模,不愧为优秀共产党员。#p#
文建明:用生命诠释“为人民服务”
文建明,1963年生,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他扎根基层30年,先后在8个乡镇工作,任镇长、党委书记16个年头。2005年被确诊患肝癌晚期,先后19次上手术台。得了肝癌就等于判了“死刑”,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让他脱了一层皮、掉了一身肉,但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依然拼命地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创造了战胜肝癌的生命奇迹。
30年来,文建明始终抱着“上为组织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信念,认真践行自己“上不愧党、下不负民”的誓言,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都一如既往地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创先争优,推动发展、为民解愁。特别是在确诊肝癌后,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气概,更加努力工作,创造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城南经验”,一举破解了农村费税改革以来困扰乡镇运行的多个难题,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共产党员壮丽的奉献之歌。#p#
沈战东:用青春锻造忠诚
沈战东,河南省新郑市人,1982年生,中共党员、郑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四大队民警,三级警司警衔。2009年7月,沈战东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执行维稳任务。2010年1月29日晚,在结束一天维稳巡逻勤务返回驻地后,继续备勤,因劳累过度晕倒,经抢救无效,于2010年1月30日零时30分光荣牺牲,年仅28岁。 在抓捕“7·5”事件嫌疑人、抓捕各类违法犯罪分子的战斗一线,有他英勇无畏的身影;在“进学校、进医院、进单位、进社区”的活动中,有他默默奉献的身影;在站岗执勤、守护驻地的岗位上,有他挺拔坚毅的身影……直到生命的尽头,他还在和同屋的战友商议第二天的行动安排。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沈战东和战友们一起,用青春和汗水守护人们的平安和社会的稳定。#p#
尹中强:组工干部的典范
尹中强,1963年7月出生,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26年来,尹中强一直像一个工作狂一样“战斗”着,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郞”。
2009年9月10日早晨,他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刚走下宿舍楼梯,便晕倒在地。经诊断,他是因体力透支引发突发性脑梗死。医生一度对尹中强下了病危通知书,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在昏迷了12天之后终于苏醒过来。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着手势问起手头尚未完成的工作。而就在晕倒前一天,尹中强为了准备第二天的第三批动员大会,工作至深夜。
尹中强以自己的一片丹心,写就了一首忠诚奉献的壮丽诗篇。他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旗帜,一面优秀组工干部的光辉旗帜。#p#
龚曲此里:促进民族团结的好干部
龚曲此里,云南省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1954年出生,云南省德钦县人。由于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和在维稳工作中过度劳累,2009年2月5日因“急性心肌梗死”去世。 2007年11月,10年任期已满,龚曲此里本应免职退休,如同所有军队干部一样,在宜人的昆明安度晚年。可是他却一度用哀求的口吻,跟云南省军区的政委郎友良做着最后的沟通,“我什么都不要,不做什么副司令。我对藏区熟,你就让我再干几年吧。”。
一年多后,龚曲此里被抬着离开香格里拉。此前,他也曾两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工作的24年间,龚曲此里始终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促进藏区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穿军装的‘活佛’”,人们说,他就像燃烧在雪域高原上的一团火,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呵护着这美丽和谐的民族大家庭。#p#
郑垧靖:基层宣传干部的楷模
郑垧靖,1971年生,云南省龙陵县象达乡人,1992年7月参加工作。生前系云南省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党校教员。2009年12月13日,他在河尾村村干部民主评议会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作指导讲话时,突发大面积脑出血,以身殉职,年仅38岁。
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身挎军用挎包,穿着这样的装束,10多年来,郑垧靖走遍了村村寨寨。为搞好烤烟移栽,他40多天没有回家休息;多次翻山越岭,他解决了8个村民小组34年的林权纠纷;村民种植石斛缺钱,他担保贷款让群众走上致富路;没有上下班、没有星期天,连节假日也都在乡下。 作为乡党委宣传委员的郑垧靖把传播党的声音视为神圣使命,把党的宣传工作融入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坚守一方阵地,让党的声音进万家;他坚守一腔赤诚,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他坚守一种境界,不图名利踏实工作。 #p#
杜洪英:坚守档案员岗位31年
杜洪英,女,1957年9月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台州市玉环县委组织部组织员。自从1979年7月从事档案工作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去年,她的先进事迹广为流传,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员,成了数千万党员的优秀代表、全国组工干部的学习榜样。
朴实之中有华章,平淡之中见精彩。有人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但杜洪英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老实人。玉环县委组织部里,流传着杜洪英三拒调升的故事。
一次是杜洪英刚参加工作时。那时,她被借调到地委组织部帮忙整理档案。看到杜洪英态度热情,手脚勤快,部里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杜洪英想到玉环这摊子档案没人管,谢绝了。
还有一次,是玉环县委组织部想把她调到一个待遇好的部门去。杜洪英又一次谢绝了。
前些年,组织部准备推荐她到一个能够发挥她专长的领导岗位工作,她又婉言谢绝了。#p#
常德盛:四十年他改变了一个村
常德盛,1944年7月生,1966年5月入党,1966年9月至1973年8月任蒋巷大队大队长,1973年9月至今任蒋巷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
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是常熟市第一个搞合作医疗的村,第一个工业固体污染排放为零的村,第一个生活污水排放为零的村,第一个办起老年公寓的村。全村共有186户人家,家家有别墅,人人有工作,2007年社会总产值12.2亿元,人均收入超2万美元。环境监测站、动物园、民俗馆、生态园、根雕馆、图书馆、农民剧场、农民公园一应俱全。就连温总理来了都连连说好,夸赞这里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是谁又能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巷村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老老小小都患有血吸虫病,蒋巷村也一度是全市最穷的村,瘟疫与贫困折磨着当地百姓。这样一个穷苦的小村子是怎样成为今天全国文明村,生态村的呢?使之改变的是一个人——常德盛。#p#
郭明义:新时代的雷锋
郭明义,1958年12月生,辽宁省鞍山人,1977年参军,1980年入党,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
自1990年开始,郭明义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几十年了,从未间断。20年献血6万多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
1994年,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市郊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里。但是看到失学儿童的电视报道后,十几天内,他捐献给一名孩子400元。此后,年年帮助贫困儿童,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
为了挤出钱资助贫困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不吃午饭;献血给了点营养补助,这个钱他也捐了;组织上给的各种奖励钱,他也捐了。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几十年来,郭明义“做好事”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