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学会报告称中国居民营养缺乏表现在微量营养,如硒、钙、铁等,国际微量营养组织把这种矿物质营养缺乏称作隐性饥饿。
而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要求食物有更高的品质,并可预防疾病、改善健康。
这种供给与需求上的矛盾便促使着中国功能农业的不断发展。今天上午,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上,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未来中国的功能农业发展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同时记者从会上获悉,苏州把富硒功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突破口,有望5年内让富硒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让老百姓早日吃到价格实惠、质量优良的营养农产品。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土壤学专家赵其国做了“功能农业在中国: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居民微量营养缺乏非常明显,特别是硒。硒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匀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土壤中的缺硒会导致食物链中硒的缺乏,目前我国约有10亿人日硒摄入量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最低推荐标准(50微克/天),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120微克/天)。
赵其国院士介绍说,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对人体抗氧化、免疫、防病抗癌等诸多方面有积极作用的有益元素,硒的营养强化已经逐渐被公众接受。而目前苏州把富硒功能农业作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一个带动点是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
目前,苏州已有76%的耕地实行了规模经营,建立了18个万亩以上、70个千亩以上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部长韩长赋去年两次视察苏州,充分肯定苏州始终保持了江南鱼米之乡特色和底蕴,现代农业取得了“发展水准高、科技含量高、服务水平高、综合效益高”的显着成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而在发展科技农业中,苏州把富硒功能农业作为一个突破口也取得显着的成绩。据悉,专注于富硒产业技术的开发的苏州硒谷科技,目前已开发出纳米硒肥、有机硒饲料添加剂、有机硒食品添加剂产品,并成功应用于功能农业领域,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茶、富硒禽蛋、富硒大闸蟹、富硒水果等富有机硒农副产品。已在苏州、太仓、张家港、盐城、安徽、甘肃、山东等地推广水稻种植面积2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000亩,水果品种种植面积2000亩,螃蟹养殖面积5000亩,提高种养殖户净收益2-3倍,累计实现经济效益30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
苏州市副市长周玉龙在大会致辞上表示,苏州将从多方面扶持“硒谷科技”做大做强,在建立江苏省硒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基础上,今天还成立苏州市富硒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苏州将进一步发挥人才、科研、体制、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功能农业研究中心和核心产业化示范区基地,使富硒功能农业成为苏州现代农业中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苏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升让他们对于功能营养型农产品有了新的认识和高多的需求,为了能满足这种需求,苏州的富硒功能农业也将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据苏州硒谷科技品牌经理王斌介绍,随着院士工作站的落户,将为苏州富硒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助于更早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3-5年内,全市将有二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富硒农产品,这样的规模就能让老百姓吃上价格实惠、质量优质的富硒农产品。 |